日前,俄前總統(tǒng)、聯(lián)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在公開場合撂下狠話,但是外界卻噓聲一片,這是什么情況?
(梅德韋杰夫公開警告,禁止任何國家向烏克蘭提供軍援)
1、把整個烏克蘭,變成“緩沖區(qū)”
據(jù)媒體報道,梅德韋杰夫拋出了一個令人咋舌的構(gòu)想:俄羅斯可能會將緩沖區(qū)擴展到整個烏克蘭,只留下與波蘭、斯洛伐克接壤的一小片區(qū)域。
在梅德韋杰夫分享的視頻中,烏克蘭地圖逐漸被一片令人不安的紅色覆蓋,那代表著所謂的“緩沖區(qū)”。這個畫面仿佛像是在提醒世界:若烏克蘭再頑固地堅持下去,那就別怪俄羅斯不客氣。
這樣的言論乍看之下似乎非常強硬,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可想而知。試想一下,要擴大這樣一個幾乎覆蓋整個國家的緩沖區(qū),需要動用多少軍事和外交資源?
(梅德韋杰夫社交媒體上發(fā)布視頻,威脅要將紅色地區(qū)全部設(shè)為俄緩沖區(qū))
而且,這種極端手段帶來的國際反響,也許遠比預期要復雜得多。最終,高歌猛進的不一定是勝利的號角,很可能逼出一場更大的危機。
從梅德韋杰夫的措辭中,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單純的威脅,而是一種戰(zhàn)略上的壓迫感。他試圖通過設(shè)置更大的緩沖區(qū)來應對西方的援助,強調(diào)一種“以大制小”的策略。正如俄羅斯軍方所言,西方援助烏克蘭的武器射程越遠,他們的緩沖區(qū)就得越大越寬。這種動態(tài)的“護城河”思維,似乎準備到了永久戰(zhàn)爭狀態(tài)。
2、澤連斯基政權(quán),是“非法的”?
此外,梅德韋杰夫在日前的圣彼得堡國際法律論壇上,抨擊澤連斯基政權(quán)是“非法的”,俄羅斯絕不承認烏克蘭現(xiàn)政權(quán)的合法性。他毫不掩飾地將烏克蘭視為一個“準國家實體”,甚至建議烏克蘭在未來通過迎合特定條件來保留其在國際法中的地位。
在這段發(fā)言中,梅德韋杰夫聲稱,俄方愿意基于當前戰(zhàn)場的實際情況進行無條件直接談判,以尋求沖突的根本解決辦法。然而,他也指出烏克蘭缺乏有效的法律簽約代表,這使得任何談判都顯得脆弱而沒有保障。
(梅德韋杰夫重申俄羅斯不承認當前烏克蘭政權(quán)的合法)
這是對烏克蘭政府的另一種形式上的否認,實際上是在說,你們連坐下來談判資格的門票都沒有,因為現(xiàn)在這個政權(quán)簽的字,一點都不值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俄羅斯希望通過此舉動搖烏克蘭本身,以及其背后支持者的信心。但問題是,外界對于梅德韋杰夫說的話,似乎不太敢信。
3、梅德韋杰夫的狠話,為何沒人信了
從2023年開始,梅德韋杰夫多次高調(diào)提及“核威懾”,不久前甚至聲稱一旦談判破裂,將引入“新武器和新參與者”。但這些言辭似乎更多是“狼來了”的空想,而非付諸實踐的策略。
在烏克蘭戰(zhàn)場上,俄軍仍主要依賴傳統(tǒng)兵器進行推進,與他所渲染的可怕戰(zhàn)斗階段形成巨大反差。這樣的結(jié)果不僅削弱了所謂“威懾”的真實效力,還讓人們越發(fā)傾向于認為,這不過是俄羅斯想要動搖歐美支持的一種猜測。
(梅德韋杰夫的高調(diào)言論,與俄軍實際情況不符)
事實上,梅德韋杰夫的言論很可能更關(guān)乎政治資本的積累而非具體的軍事部署。通過展現(xiàn)出比普京更為激進的姿態(tài),他或許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舞臺謀劃更廣闊的空間。
然而問題在于,這些空洞的威脅漸漸失去了原有的沖擊力。當外界逐漸看穿其背后的策略時,其言論自然而然轉(zhuǎn)化成了一場“口水仗”——有人說,這不過是為俄羅斯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的方法。
然而,這種方法帶來的副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不僅難以有效動搖歐美堅決援烏的立場,反而還有可能進一步激化兩國之間的對抗局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