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復旦大學建校120周年。
復旦大學,始創于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1905年至1911年,復旦公學在吳淞時期,是復旦大學120年辦學歷史進程中的起步、初創時期。
1905年至1937年間,方圓5平方公里的吳淞鎮,先后出現過復旦公學、中國公學、同濟大學、國立上海醫學院、吳淞政治大學、吳淞商船專科學校、吳淞水產學校、國立勞動大學農學院等8所院校,其中復旦公學等5所是在吳淞創辦的,在我國高等教育的百年發展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
創辦在吳淞
1900年,著名教育家馬相伯將松江、青浦兩地的家產,計3000余畝糧田贈給上海徐家匯天主教耶穌會,要求耶穌會以此為基金,在中國創辦大學,并捐現洋4萬元購盧家灣(今黃浦區)土地以建校舍。
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學學生因反對學校當局的封建壓迫,集體退學。經蔡元培介紹,一部分學生要求馬相伯繼續辦學。馬相伯遂于第二年辦起震旦學院。“震旦”意為中國的曙光。辦學宗旨為崇尚科學,注重文藝,不講教理。震旦學院辦出成績以后,法國耶穌會教士以馬相伯生病為由,逼其住院治療,另派法國神父南從周管理學校,廢除原有規章制度,改變課程設置。對此,愛國學生開會決定集體退學。
但教會仍然盜用“震旦學院”名義招收學生,在1905年5月27日的《時報》上刊登招生廣告。當時《時報》的創辦人狄保賢事先將此情況告訴了馬相伯,于是馬相伯決定在該報同一天也刊登廣告,以正視聽,刊登了復旦公學的第一次公告《前震旦學院全體干事中國教員全體學生公白》:“震旦解散后,除添建校舍移贈教會作為酬謝外,凡公備一應器具暨書籍、標本,早經遷出,毫無轇轕。現暫借吳淞提轅,定七月下旬開學,更名復旦公學。舊時院名,久已消滅,此后倘有就舊基重行建設者,無論襲用舊名與否,與舊時震旦絲毫無關。特此敬白。”5月27日這一天,標志著復旦公學的誕生。
《時報》上刊登了復旦公學的第一次公告:《前震旦學院全體干事中國教員全體學生公白》
1905年,馬相伯提請當時的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周馥支持,撥銀一萬兩,劃寶山吳淞官地七十畝作為建校地址,并暫借吳淞提督行轅作為臨時校舍,還邀著名學者嚴復、袁希濤(寶山城廂人)等28人為校董,共同辦學。
吳淞區圖(地圖中復旦公學、同濟大學、江蘇省立水產學校、交通部吳淞商船學校等大學均在吳淞首辦、首創)
馬相伯采納學生于右任的意見,用《尚書·大傳》中《卿云歌》“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中的“復旦”二字為校名,定名“復旦公學”。“復旦”二字,隱寓恢復“震旦”和復興中華的雙重含義。在輔佐馬相伯籌建復旦公學的過程中,袁希濤個人累計負債六千余兩,都由他逐年默默償還。這位出生于寶山的教育家,一生傾心于教育事業,為教育強國的理念不遺余力。
第一屆新生招生考試
由于“震旦”校名被教會襲用,因而改名“復旦”。復旦公學為盡快復校,特在《時報》上刊登廣告,呼吁震旦舊生返校。《時報》于1905年7月23日《復旦公學廣告》稱:“震旦舊名,有人襲用。嗣后海外寄本學函件,請徑寄吳淞提轅,或英界張園北愛文牛路二十二號復旦公學事務所,以免誤投(下略)。張園北愛文牛路二十二號復旦公學事務所啟。”
廣告刊出后,前震旦的學生紛紛來報名。為擴大生源,復旦公學又于8月18日在《時報》上刊登了復旦歷史上第一張新生招生廣告,對招生人數、學程、學費等具體作了規定:“本校校舍建筑需時,暫借吳淞提轅先行開學,暫定學額百六十人(下略)。舊生須一律于月杪前到校。教授管理法另刊。”
復旦公學第一屆新生招生考試定在8月24日,由嚴復和馬相伯擔任主考官。8月18日的廣告上說:“茲定本月二十四日,就張園對面愛文牛路本公學事務所,由嚴幾道、馬相伯兩先生考。上午八點鐘至十二點鐘考漢文,已習西文者,下午二點鐘至五點鐘加考一次。俟錄取后登報通知入校。”復旦第一次入學考試時間頗長,漢文要考4小時,西文考3小時。嚴復、馬相伯都是學貫中西的學者,如此規格的考試在復旦百年歷史上是少有的。
5天后,考試揭榜,共錄取新生50名。8月29日《時報》登出《復旦公學考取新生全案》:“沈孝儒、孫復民、童晏球、李濤、金問洙(下略)……附白:本公校因校外寄宿舍尚未收拾完竣,故展期初六開學。新取諸生,請于今日至本學事務所領取憑單,親至大馬路榮昌祥量度操衣、操靴尺寸,并定初四、五上午八點起十點鐘止派人在車站招待赴淞,逾期不收。”不巧大風刮壞了校舍,開學只得延期到中秋節后。1905年9月14日(陰歷八月十六日),復旦公學在吳淞鎮提督行轅正式開學。
吳淞校舍情況
復旦公學吳淞校舍復原圖
《復旦公學一九一零年下學期一覽表》中,清楚地記載了當時的校舍規模:“舊行轅房屋修改成的房屋間數,計有講堂8間,寢室大小21間,盥洗室4間,浴室2間,理發室1間,教職員司事仆役寢室大小11間,閱報室1間,理化室大小3間,會客室1間,廚房1間,儲藏室2間,調養室1間,廁所4處。”據此,可以推算,當時學校房屋的總數應不少于60間。復旦公學畢業生金通尹撰寫的《三十年前之復旦》(1937年5月5日《復旦大學校友節特刊》)一文中,也記述了當年吳淞時期復旦公學的情況:“當時的校舍,是一個提督衙門。門前一通照墻,東西兩轅門。進了儀門,是一個石板甬道,直前拾級而上,為平臺,便到大堂,那時用做禮堂,也就是飯堂。兩廡有二三十間平屋,遙夾甬道,東西相向,做課堂、宿舍、辦公室。大堂里面,前后有三進平屋,正中后進六七間,是校長室、教職員宿舍,其余都是課堂和學生宿舍。有一個化學實驗室。另外搭了幾間板屋,做浴室、廁所,盥洗處就在各宿舍的前廊。”
復旦公學吳淞時期的教室
學校課程注重國語和外語教育
現保存在復旦大學檔案館有關復旦公學在吳淞時期的兩份文獻,即1905年制訂的《復旦公學章程》及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上奏光緒帝的《籌撥復旦公學經費折》,可勾勒出復旦公學在吳淞時期辦學的大致輪廓,包括辦學宗旨、課程設置和教學效果等。據《復旦公學章程》記述:“本公學遵高等學堂定制,正齋三年畢業,學科分二類:一、政法科、文科、商科大學之預備。二、理科、工科、農科大學之預備。惟我國興學未遍,程度不齊,故于正齋前另立備齋二年。正齋卒業,欲入中外各大學者聽。若仍留校肄業,則入專齋。專齋大別為二:一、政法;二、實業。課程年限,另行規定。正齋第一部學科程度如下:倫理學、國文、英文、法文、德文、數學、論理、心理、理財、法學、簿記學、體操、音樂、拉丁文。正齋第二部學科程度如下:倫理學、國學、英文、法文、德文、數學、化學、地質、礦物、動物、測量、圖畫、體操、音樂、拉丁文。”學校十分重視國語和外語教學,規定歷史、地理、數學、化學、生物等課程均以英語教學。學生每月要交作文一兩篇,由教師評定后公布,還經常舉行演說會,由學生自由演講。
學校走出陳寅恪、竺可楨等一代宗師
復旦公學在吳淞時期,馬相伯、嚴復、夏敬觀、高鳳謙先后擔任公學監督(校長),袁觀瀾(袁希濤)、李登輝、周貽春等先后主持教務工作。1908年,楊鋆等8名首屆高等正科生在吳淞畢業。第一至四屆學生(共57人),均在吳淞入學。《復旦大學同學錄》(1929年春季)“歷屆畢業生”一文中,詳細記載了吳淞時期復旦公學的四屆(1908-1911年)畢業生名單。“光緒三十四年(1908)高等正科畢業:楊鋆、王仁弼、蔣恩鎬、鄭傳、吳澤明、許士達、徐仁錆、郭翔……”
復旦公學吳淞時期(1908-1911年)畢業生名單
在復旦公學吳淞時期就讀的學生中,走出了不少著名人士,有的成為中國有關學術領域的一代宗師,文理兩科分別以陳寅恪、竺可楨為代表。現存在復旦大學檔案館的《考試等第名冊》(上面蓋有“復旦公學1908年6月”印)記載:陳寅恪,九十四分二;竺可楨,八十六分六。
復旦大學百年校慶建成的地標性建筑——光華樓
2005年復旦大學百年校慶時,除了地標性建筑——光華樓建成之外,還收到了一份珍貴的檔案。復旦大學1978級物理系學生,美國著名華裔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物理系終身教授張首晟,向母校復旦大學檔案館捐贈了他的先祖父張彝1909年復旦公學頒發的卒業文憑。張彝家屬前后三代人保存了上百年的這張文憑,如今已成為復旦公學在吳淞創辦初期的重要見證物了。文憑正文如下:“復旦公學為給發畢業文憑事,照得本校學生張彝于本校所定高等正科學,學竟卒業。經本校考驗取列優等,相應給發文憑須至文憑者。學科、分數:倫理,玖拾分(下略)。右給畢業生張彝,宣統元年九月給。監督高鳳謙,教務長李登輝。”
復旦公學1906級學生張彝的卒業文憑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復旦公學吳淞校舍被光復軍司令部借用,學校一度停辦,意味著復旦公學吳淞時期結束。1912年,孫中山先生鑒于復旦公學學生富于反帝精神,在政府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款1萬元,同時由政府借上海徐家匯李鴻章祠堂為新校址,協助復旦公學復學。1917年,學校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22年,復旦大學遷入江灣新校舍。
復旦大學校門(邯鄲校區)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在兩個甲子的風雨兼程中,復旦大學由一所通過民間集資自主創辦起來的學校,發展成為我國最重要的高等學府之一。當前,復旦大學正以打頭陣、當尖兵的奮斗姿態,加快邁向中國特色一流大學前列。
本文根據《寶山記憶》中《吳淞:100年前的“大學城”》《寶山縣志》等整理。
小長假將至!快來暢游寶山6大體育文化旅游特色線路→
暖心!男孩走失6小時后,公交人愛心接力助母子車廂團圓
已綠100%!來寶山這里邂逅現實版的滿目青綠
編輯:潘喬雨
資料:今古寶山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