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恰逢端午節遇到“六一”兒童節,“雙節”將至,新涇鎮多個居民區通過一場場精心策劃的民俗體驗與童趣游園活動,以文化為紐帶,在歡聲笑語中拉近了居民間的距離,讓基層治理溢滿睦鄰溫情。
文化課堂:一字一粽話端陽
在平塘居民區,“端午童樂匯”傳統民俗文化親子活動成為孩子們的知識樂園。活動室里飄散著艾草清香,來自子律學堂的老師以端午謎語開場,從粽子、龍舟到五彩繩,孩子們踴躍搶答。
活動中,老師不僅講述了端午節起源的多種說法,還從文字本源出發,帶孩子們探尋“端午”二字背后的文化密碼。通過觀看視頻,孩子們了解到了飲雄黃、沐蘭湯等習俗所蘊含的古人智慧。在投壺游戲環節,老師巧妙融入自省哲理,教導孩子們正確面對失敗;制作香囊時,檸檬草、艾草等八種芳香植物讓親子們沉浸在動手的樂趣中,自制專屬香囊傳遞美好祝福。
在“哪吒之魔童鬧海”創意繪畫活動中,溪源美育的老師帶領4-6歲兒童回顧了《哪吒2》中動漫與水墨結合的人物形象,從結構、顏色、花紋等維度解析主角“哪吒”的造型特點。孩子們在老師手把手的指導下,用鉛筆勾勒輪廓、黑筆勾邊、彩筆填色,讓心中的“魔童”形象躍然紙上。活動尾聲,孩子們收到了兒童節玩具禮物,家長李女士感慨,“沒想到孩子眼中的英雄這么天馬行空,完成作品時眼睛都亮了!”
時光郵局:老游戲喚醒新溫情
屈家橋居民區舉辦了“雙節相逢 與‘粽’不‘童’”懷舊游園會。居委為居民送上五彩繩與艾草枕,傳遞節日關懷。“重回80、90年代”游戲區里,滾鐵環的孩子們在失敗中摸索技巧,翻花繩的親子搭檔默契十足,旋轉陀螺游戲的加油聲此起彼伏。
贏得“獎金”的小朋友們,開心地選購著跳跳糖、鐵皮青蛙等懷舊商品。美食區還有雞翅、烤腸等美味,讓大家大飽口福。這場活動不僅是文化的傳承,還是鄰里情、親子情的升溫劑。“60后”手把手教“10后”穩住晃動的鐵環,“80后”父母與孩子共編降落傘狀繩結,三代人的歡笑聲在艾草枕的幽香中交融。“這些游戲打開了我們封存的記憶”,帶著女兒挑戰旋轉陀螺的張先生說道。
睦鄰劇場:小巷深處的童心綻放
劉二居民區在藍海公益基金會的支持下,將劉二睦鄰巷打造成童趣樂園。套大鵝、投壺、丟沙包等活動,讓低幼兒童盡情釋放活力。在“小腳踩大腳”親子游戲中,家長與孩子緊密相依,在歡聲笑語中增進感情,鄰里之間的情誼也在游戲互動中悄然加深。居委干部穿梭在游戲攤位間,時而俯身指導握壺姿勢,時而舉起手機定格居民們的笑臉。
服務中心:粽葉架起政企連心橋
在淞四居民區黨群服務中心內,粽香伴著“黨建紅”格外暖心。黨建聯建單位員工與社區民警、銀發志愿者圍坐成圈,企業白領向巧手阿姨討教捆粽技巧,填糯米、扎粽葉,不一會兒,一個個飽滿的粽子便整齊排列。“張奶奶,這是剛出鍋的肉粽!”活動結束后,大家將包好的粽子送到轄區老人手中,讓溫暖在社區流淌。
傳統工坊:千絲萬縷繡安康
為弘揚傳統文化,增強社區凝聚力,新漁東路居民區組織社區志愿者開展“香囊迎香 端午安康”主題活動。活動現場,五彩絲線與艾草、薄荷等天然香料整齊陳列,志愿者們圍坐一堂穿針引線,有的在精心搭配彩色絲線編織繩結,有的在將艾草與薄荷按比例混合填入囊袋。當一個個造型精美、散發清新藥香的香囊成型時,不僅傳遞了健康祝福,還拉近了鄰里間的距離,讓傳統民俗文化在社區煥發新生。
圖片來源于新涇鎮
撰稿:季佳佳
編輯:竺嘉茹
責編:顏文彬
*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上海長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