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改變命運的郵件
2024年7月的一個清晨,白宮西翼走廊里突然響起此起彼伏的郵件提示音。國家安全委員會(NSC)非洲事務辦公室的資深分析師艾米麗·卡特打開手機,屏幕上跳出一行冰冷的主題:“即日起返回原機構”。郵件正文只有兩句話:“請30分鐘內清理辦公桌,交出通行證。”走廊另一頭傳來壓抑的啜泣——負責烏克蘭事務的團隊負責人馬克·威廉姆斯眼眶通紅,他的電腦屏幕上還停留著未完成的俄烏前線局勢評估報告。
這場“閃電裁員”如同一場颶風。短短48小時內,NSC從拜登時代的300余人銳減至50人。被裁者中既有深耕中東問題的老牌外交官,也有追蹤中國科技動態的技術專家。一名匿名員工向《華盛頓郵報》透露:“保安站在門口盯著我們收拾東西,仿佛我們是罪犯。”
一、從“智囊團”到“傳聲筒”:NSC的百年沉浮
要理解這場風暴,需回溯NSC的基因密碼。1947年冷戰陰云下,杜魯門簽署《國家安全法》創立NSC,初衷是協調國務院、國防部、中情局三頭馬車。肯尼迪時代的“古巴導彈危機”中,NSC曾上演經典一幕:13天里,羅伯特·肯尼迪與幕僚們徹夜推演蘇聯反應,最終通過秘密渠道化解核戰危機。
但特朗普眼中的NSC早已變質。2019年“通烏門”事件中,正是NSC官員亞歷山大·溫德曼的國會證詞,將他推向彈劾懸崖。“這些人就像寄生在政府里的藤壺。”特朗普在自傳中寫道。2020年大選夜,NSC中國事務主任博明被發現向媒體泄露內部簡報,更坐實了他對“深層國家”的猜疑。
二、權力手術刀下的三重博弈
1.忠誠與背叛的生死局
裁員名單泄露的當晚,國務卿魯比奧的辦公室燈火通明。這位身兼NSC主管的政壇新星,正在審閱一份特殊檔案:被裁員工中,23人曾在拜登過渡團隊工作,17人參加過反特朗普集會。知情人士透露,某位東亞問題專家的離職,只因他在內部會議中質疑“對華關稅可能引發供應鏈地震”。
“這不是裁員,是肅清。”前NSC歐洲事務主任菲奧娜·希爾在BBC節目中冷笑。她回憶起2017年的“信號門”:時任國家安全顧問弗林因私下接觸俄大使被迫辭職時,特朗普曾咆哮“必須把泄密者找出來絞死!”
2.馬斯克的“萬億手術”
裁員風暴背后,站著一位隱形操盤手——埃隆·馬斯克。這位兼任“政府效率部”特別顧問的科技大亨,在內部會議中展示過一組數據:NSC每年消耗8.7億美元,但73%的報告從未被總統翻閱。“我們需要的是能打仗的特種兵,不是寫論文的教授。”他在備忘錄中寫道。
這并非孤例。五角大樓某采購部門上月裁撤400人,節省的資金被用于SpaceX的星盾衛星項目。馬斯克在推特上點贊了一條評論:“舊官僚體系就像生銹的輸油管,每砍掉一截,國家機器就轉得更快些。”
3.“家族辦公室”的崛起
當傳統智囊被清掃時,特朗普的決策圈正被“自己人”填滿。其女婿庫什納頻繁出入中東,直接與沙特王儲協商石油政策;女兒伊萬卡被曝參與制定對華芯片禁令;甚至私人律師朱利安尼也獲得白宮通行證,負責聯絡烏克蘭情報部門。
這種“家族化”決策在2024年5月顯露威力:特朗普繞過NSC,直接命令駐日美軍介入釣魚島爭端。日本外務省官員坦言:“我們收到通知時,防衛省的熱線電話還沒響起。”
三、蝴蝶效應:當外交機器停擺
風暴的漣漪正在全球擴散。非洲司解散后,索馬里青年黨襲擊事件激增47%,而NSC原本負責協調美軍非洲司令部與國務院援助計劃;伊朗核談判團隊撤離導致協議草案關鍵條款擱置,德黑蘭已重啟20%豐度鈾濃縮。
更危險的裂縫出現在官僚體系內部。某國防部官員透露,如今接到白宮指令時,他們需要先致電海湖莊園確認:“上周關于敘利亞撤軍的命令,到底是總統本意,還是魯比奧的個人建議?”
尾聲:新羅馬的黃昏
站在白宮玫瑰園的特朗普,或許正想起他的“政治導師”里根。1987年,里根同樣精簡過NSC,但保留了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戰略家。如今,取代這些“頭腦”的是推特熱搜和福克斯新聞彈幕——當記者問及如何應對臺海危機時,特朗普的答案令人瞠目:“我今早剛和馬斯克通電話,他說星鏈能封鎖整個海峽。”
夜幕降臨,艾米麗抱著紙箱走出白宮。她的工牌上還別著NSC成立75周年紀念章,上面刻著杜魯門的名言:“責任止于此地”(The Buck Stops Here)。而此刻白宮二樓的橢圓形辦公室里,有人正用金筆劃掉這句格言,寫下新注腳——“此地,我說了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