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處可見的塑料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它們幾乎充斥著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不過近些年來,受到更多關注的卻是肉眼不可見的微塑料——這些塑料顆粒不僅僅走進了我們的生活,更是進入了我們的身體中。
從大腦、心臟、血液再到胎盤,已經(jīng)有不少研究陸續(xù)從各種人體器官中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的蹤跡。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無孔不入”的微塑料很可能帶來了隱形的健康威脅。
圖片來源:123RF
有研究指出,微塑料進入大腦后,會在神經(jīng)元中與α-突觸核蛋白(α-syn)相互作用,促進后者的原纖維形成和復制。考慮到α-syn與帕金森病發(fā)生的密切關聯(lián),這一發(fā)現(xiàn)意味著。
微塑料對大腦健康的潛在威脅不僅在于帕金森病。另一項近期研究表明,一些癡呆癥患者的大腦樣本中出現(xiàn)了明顯的微塑料沉積,這也提示。
此外,通過飲用水攝入的微塑料顆粒在進入腸道后,可以穿透腸道屏障,影響相關區(qū)域的代謝。而在心臟中,——頸動脈脂肪斑塊中存在微塑料顆粒的個體,發(fā)生卒中、非致命性心臟病的風險要高出3.5倍。
當然需要指出,目前微塑料導致健康隱患的證據(jù)大多集中于相關性研究,其具體致病機制還需要進一步的探索。但毫無疑問,微塑料的潛在威脅已經(jīng)受到研究者的大量關注。
就在本周,一項發(fā)表于《自然》期刊的研究又發(fā)現(xiàn)了微塑料進入人體的全新路徑——大氣中的微塑料可以通過植物葉片的氣孔進入植物體內,進而被人類或食草動物食用,以一種此前被忽視的方式直接或是間接造成健康威脅。
傳統(tǒng)觀點認為,植物主要通過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微塑料。事實上,除了土壤與水體,大氣同樣是微塑料的重要聚集地。其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苯乙烯(PS)聚合物以及它們的低聚物在大氣中分布廣泛且豐度較高。科學家們已經(jīng)知道,植物葉片可以直接從大氣中吸收多種納米顆粒。不過,此前尚未有研究為植物葉片吸收大氣微塑料提供堅實的真實觀測數(shù)據(jù)。
圖片來源: 123RF
在這項研究中,由南開大學領銜的研究團隊首先采集了來自不同污染水平的野外環(huán)境的葉片樣本,以及分別在露天環(huán)境和溫室中種植的蔬菜,借助氣相色譜-質譜聯(lián)用對葉片和蔬菜中的PET、PS聚合物濃度進行定量分析。
結果,這兩種聚合物以及相應的低聚物在植物和蔬菜葉片中廣泛存在,而這4種情況下蔬菜的微塑料濃度可能更高:
蔬菜生長環(huán)境中的大氣污染越嚴重,葉片中的微塑料濃度也越高;
露天種植蔬菜的微塑料濃度,也比溫室(即俗稱的“大棚”)中的高出10~100倍;
此外,生長時間更長的葉片,微塑料的濃度明顯更高;
蔬菜直接接觸空氣的外層葉片,微塑料含量也高于內層葉片。
這些定量分析結果提示我們,在自然環(huán)境中,植物葉片對大氣微塑料的吸收和積累可能廣泛存在。當然,只有這些相關性發(fā)現(xiàn)還遠遠不夠。接下來,研究團隊利用高光譜成像和原子力顯微鏡-紅外光譜法對葉片中的納米級PET和PS顆粒進行了檢測,并且利用等離子體質譜等手段追蹤了經(jīng)過標記的PS納米顆粒被玉米葉片吸收后,在植物體內的遷移路徑。
觀測結果證實,PS納米顆粒可通過細胞間隙進入葉肉組織,隨后聚集形成微米級顆粒。除了葉片內部的遷移,一段時間后,PS納米顆粒還會向玉米莖的維管束轉運,并在毛狀體中積累。
▲PET和PS在玉米葉片中的分布與轉運路徑(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作者還模擬了自然環(huán)境中的大氣微塑料暴露。暴露時間越長,葉片中PET積累越多。而在根系暴露實驗中,研究團隊沒有在植物莖葉中檢測到PET,說明葉片吸收是植物地上部分的主要微塑料來源。土壤栽培實驗也表明,根系吸收PS納米顆粒的效率遠低于葉片從大氣中吸收的效率。
由此,這些發(fā)現(xiàn)闡明了空氣中的微塑料在葉片中積累,并向食草動物和人類體內轉移的潛在影響。盡管目前尚無關于人類接觸塑料風險的廣泛共識,但這些物質從空氣中沉積到人類食物中,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接觸途徑。微塑料對健康與生態(tài)的潛在威脅,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資料:
[1] Li, Y., Zhang, J., Xu, L. et al. Leaf absorption contributes to 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plant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8831-4
歡迎轉發(fā)到朋友圈,謝絕轉載到其他平臺。如有開設白名單需求,請在“學術經(jīng)緯”公眾號主頁回復“轉載”獲取轉載須知。其他合作需求,請聯(lián)系wuxi_media@wuxiapptec.com。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觀點不代表藥明康德立場,亦不代表藥明康德支持或反對文中觀點。本文也不是治療方案推薦。如需獲得治療方案指導,請前往正規(guī)醫(yī)院就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