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一夜醒來,印度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怎么回事呢?印度最新的 GDP 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很多人分析稱,印度有豐富的勞動力、正在進行經濟改革、大力發展制造業等等,認為印度發展非常好。但在我看來,這些分析都流于表面。核心問題是:印度的 GDP 為何能增長這么快?中國為何至今仍是發展中國家?這就涉及 GDP 統計背后的秘密了。
我們知道,GDP 統計是一門 “玄學”。比如,有些國家會把空置房地產的 “虛擬租金” 統計進 GDP。各個國家的 GDP 統計標準不同,想怎么統計就怎么統計。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西瓜以 10 元價格被反復轉賣三次,就能產生 30 元的 GDP,但實際財富并未增加 —— 這說明貿易能創造 GDP 數字,卻不創造新的物質財富,而只有實際生產的商品才是真正的經濟價值。
印度的 GDP 統計更是 “獨特”。夸張點說,在印度,一只羊拉的羊糞若被用于發電,都會被統計進 GDP。為了讓 GDP 超越日本甚至德國,印度拼命擴大統計維度。但印度經濟真有那么好嗎?巴菲特為何選擇投資日本而非印度?股神曾感慨后悔在日本股票投資太少,卻從未提及印度 —— 這很能說明問題。
你聽說過哪家世界級大企業在印度大規模投資嗎?印度又誕生過什么全球性企業?印度首富安巴尼的信實集團,靠壟斷印度的通訊、石油、天然氣等行業發家,而非像蘋果、微軟、騰訊那樣靠創新驅動。反觀日本,有豐田、本田、松下等眾多全球知名企業。日本 GDP 被印度超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元對美元大幅貶值(巔峰時貶值約 50%),而 GDP 是以美元計價統計的。若論實際經濟水平,日本遠超印度 —— 隨便問一個人,選擇去日本生活還是印度生活,答案不言而喻。
那些鼓吹印度經濟的人該消停了。印度夏季連空調都普及不了,很多人因電力短缺跑去寺廟乘涼,這樣的國家談何經濟實力?馬斯克曾計劃去印度建廠,卻遲遲未行動,為何?印度基建落后、消費市場疲軟,車企去了賣給誰?當年路虎在印度生產時故障頻發,遷至中國生產后質量大幅提升,這就是工業能力的差距。
印度每年 GDP 增長 7%-8%,但物價漲幅同樣高達 7%-8%—— 這意味著其 GDP 增長很大程度是通脹推動的,扣除通脹后的實際增長堪憂。衡量經濟不能只看 GDP 數字,還需多維度數據支撐,甚至實地考察。
再說印度的 “人口紅利”,這也是假象。勞動力不僅要看數量,更要看質量和效率。印度幾億年輕人的生產力,恐怕不及日本 1 億人口的幾分之一,更無法與中國相比。蘋果 CEO 庫克曾坦言,當年美國企業選擇中國而非印度,絕非僅因人口 ——1990 年中國人口 10 億,印度已達 9 億,印度從不缺人。印度如今所謂的 “發展”,更多是東西方博弈下的短期紅利,而非自身實力的體現。
看待印度經濟,不能被 GDP 數字迷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一個連基礎民生和工業能力都薄弱的國家,僅憑統計手段堆砌的 GDP,難堪世界經濟強國之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