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行業,結果往往更容易被看見,但決定命運的,是過程。
5月15日,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召開2025年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一個吉利”戰略整合進入新階段。合并極氪后,吉利一季度營收725億元、凈利潤56.7億元,數據固然亮眼,但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數字背后的五年過程,是那個在行業轉型拐點前就開始布局的預見者思維。
就在業績說明會一周后,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吉利大講堂”講了六個洞見,主題是《汽車與道》,把“一個吉利”拉回到過去20余年的結構積累,用脫虛向實的方式,把未來產業競爭的底層邏輯從快慢之爭,轉向了有沒有能力構建正確過程的競爭。
一個優秀的結果,背后靠的是什么樣的戰略過程?過程做對了,產出的到底是什么樣的技術體系?在所有企業都在爭速度的時代,吉利為何選擇慢下來搭建百年結構?在李書福的商業觀中,任何成果必須要有行為過程,吉利汽車公司就是遵循這些基本邏輯。
以術為體,以道為本。有道者,才能走得更遠。這是中國汽車從戰略分散走向結構閉環的開始,也是在產業變局中,吉利率先吹響的沖鋒號。
01
過程對了,結果自然就對了
在商業世界里,很多結果看起來順理成章,其實不過是過程做對了的自然演化。
今天再看吉利的“一個吉利”整合,從組織架構到品牌路徑,從新能源節奏到資本運作,似乎一切都具備了“行業樣板”的邏輯。可問題在于,這套邏輯的成立,不是因為2024年的判斷特別準確,而是因為四年前,它就已經開始發生。李書福提到,“四年來,吉利管理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面對行業亂象,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面對各種誘惑,堅持走正道,堅持依法合規,堅持守正創新”。
過程如果是對的,結果只是時間問題;如果方向錯了,努力反而放大偏差。在2021年2月的內部會議上,李書福以萬字分享信提出“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一條面向智能電動汽車的大規模技術投入,一條則保持對內燃與混動體系的持續優化。
當時多數企業正在削減內燃研發預算,吉利卻在全球整合動力資源,成立浩思動力,并在醇氫方向持續下注。很多人質疑這是否“腳踩兩條船”,但今天回頭看,那不是多線試錯,而是結構穩定性的設計。
判斷一個企業是否真正具備長期能力,要看它能不能在結果未明時定義路徑,并持續推進。
李書福不是第一次這樣做。當年收購沃爾沃,被整個行業視為“非理性投資”。沒有人理解,為什么一個當時年銷量不過百萬輛的中國車企,要收購一個負債累累、市場份額持續下滑的歐洲品牌。但李書福看見的,是中西方經濟周期的不同步,是中國在上升、歐洲在調整的結構差。他判斷,全球汽車的重心將從西方向東方轉移,而沃爾沃將成為中國企業全球化能力的橋梁。
在經濟行為學中一個重要概念是前視性,企業根據對未來結構的預測,主動設定資源流向、技術路線和組織形態,在別人尚未看清時,先寫好通向那個結果的過程腳本。
“兩個藍色吉利行動計劃”本質上提前判定了產業不會快速單邊演進,而是在電動、混動、燃油的多元場景中長期共存;它假定了智能化不會即刻普及,但智能底座必須提前準備;它也識別了內燃系統的剩余價值,并決定通過全球協作保住這塊核心資產。
于是,當我們看到“一個吉利”吹響集結號的時候,真正的意義是這些都是靠路徑沉淀出的結果。今天的我們看到的吉利,擁有一個不會偏離方向的過程。真正的戰略能力,是提前看見趨勢,然后用足夠理性的方式把這個趨勢轉化為現實中的組織、產品、技術與體系。
02
“回歸”吹響沖鋒號
判斷一個企業走得遠不遠,不能只看賺了多少錢,而是要看它這幾年積累了多少能量。因為,對一家汽車企業而言,技術體系是見證企業穿越周期的真實依據。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強化基礎技術儲備、提升產業鏈韌性,這些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支撐。
回顧吉利過去的五年,真正值得研究的,是吉利從好到更好到底做對了哪些“過程”。李書福強調,要把四個輪子加兩個沙發做到用戶滿意,做到極致,也是不容易的,需要真功夫、硬實力。
2010年,吉利通過收購沃爾沃,建立了完整的架構化造車體系,從SPA到CMA,再到2.0T高功率發動機,構成了燃油車時代的能力閉環。而2020年以后,吉利則在新能源時代完成了又一次系統性底層改造。
第一,在新能源技術上,吉利沒有押注單一技術路線,而是構建出一套能夠縱向穿透、橫向聯動的結構能力。從電池開始,吉利圍繞使用場景和安全邊界打造了金磚電池、短刀電池以及神盾電池安全系統,讓電池從“模塊”變成“平臺”,具備了向上承載架構、向下適配車型的能力。在電驅動上,吉利的11合1電驅,在高度集成的同時,也提升了單位效率,并且實現在系統級別上為插混、電混、純電三類主力驅動形態提供統一適配能力。
真正把這套新能源能力“體系化”的,是SEA與GEA兩套架構。SEA是模塊化的起點,面向純電場景,強調拓展性與全域覆蓋;GEA則是工程組織結構的升級,強調“油電共生”與安全隔離能力。它們之間并非互斥,而是在車型、區域、成本結構上的分布協同,為不同市場預設了路徑。因此,吉利的新能源能力,從來不是某一項技術領先,而是把電池、電驅與整車架構三個核心系統打通成一個有彈性、可迭代的工業平臺。
第二,在安全體系與質量體系上,吉利構建了一整套超出行業平均預期的驗證流程。比如GEA架構實現五大通道的“油電完全分離”,將電、油、氣、熱管理系統徹底剝離,解決多系統互擾問題;而在神盾電池的測試體系中,熱失控、短路、碰撞的標準不僅覆蓋國內外89個國家,更以288倍國標熱管理精度重設行業底線。
第三,在智能化體系上,吉利自建從“研發-制造-連接-感知”全鏈條的智能體系,前端有星睿智算中心、天地一體布局,衛星網絡為車端通訊鋪底;終端有Flyme Auto系統、龍鷹一號芯片和千里浩瀚智駕平臺實現多品牌量產落地,形成自有算法+硬件的生態閉環。相比于行業中找外包、找適配、打補丁的智能化路徑,吉利這套體系是從制造研發端貫徹到消費感知端的多層結構。
第四,是吉利用十余年時間搭建起來全球化金字塔體系,完成了從“產品走出去”到“能力走進去”,再到“文化走出去”的進化。在產品側實現了以極氪、領克為代表的研發、制造、銷售一體化落地;在技術側通過與雷諾合建浩思動力,完成核心技術平臺的海外轉移與在地適配;在商業合作層面,與奔馳共研下一代混動系統,延伸到平臺、供應鏈與共同研發機制;在文化層面,則通過對沃爾沃品牌治理和研發體系的尊重與反哺,構建了跨文化整合能力。
對于全球化,李書福在這次演講中表示:“過去四十多年形成的經濟全球化時代已經終結,新的經濟全球化時代正在形成,其特點就是經濟區域化、本土化、碎片化,在此基礎上進行全球貿易、投資。我們必須及時調整發展戰略,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在全球合規的前提下盡最大可能地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世界不再是平坦開放,而是起伏保守。到處關稅壁壘,自我保護,我們必須服從與尊重新的全球化現實,適應新的生存法則,提高自我生存能力,在新的世界秩序下為全球不同的市場提供高質量產品。”
因此,“一個吉利”的回歸,不只是組織重組,而是這些過去五年“過程構建”的一次系統釋放。這意味著,吉利為新能源、為智能化、為全球化所建立的一整套邏輯、工具與標準,終于開始集體進入收獲期,吹響了“一個吉利”的沖鋒號。
03
贏一年、贏十年、還是贏百年?
造車不是一個五到十年的產業風口,而是一條以百年為尺度的深水賽道。這個行業的周期很長,淘汰率極高。任何一時的快與慢,若脫離時間軸分析,都是偽命題。
今天談吉利,許多人站在各種視角去評判、去對比,但問題是,它到底在跟誰比?是在比一年銷量,還是在比十年構建能力?抑或是在比一百年能否立于世界汽車產業之林?
判斷一個企業的“快”與“慢”,首先要看它打的是什么仗。有些企業快,贏了流量,贏了資本,卻輸在了技術底座;有些企業看似慢,但搭的是能穿越技術代際、穿越周期的體系架構。
1998年,吉利第一輛整車豪情轎車下線,李書福強調吉利要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2007年,當汽車產業陷入價格戰,李書福在“寧波宣言”中提出“不打價格戰,打技術戰、品牌戰、品質戰、服務戰、道德戰”,吉利的口號也由“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 升級為 “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也是從那一年開始,吉利開啟了全球人才搜集、技術追溯、流程精進的漫長周期——這是后來沃爾沃收購的起點,也是架構造車時代的前奏。
2014 年,吉利進入3.0階段,提出了新的口號“造每個人的精品車”,明確了打造高顏值、高技術、高品質車型的戰略目標,博瑞、博越等車型便是這一時代的代表作品,在智能科技、造型設計、舒適性、駕駛體驗等方面塑造了全新標桿。2023年,吉利進入4.0時代,提出“造每個人的智能精品車”,當時吉利銀河系列產品亮相,成為“智能精品車”的樣板。
這些過程無一不在回應李書福在“吉利大講堂”中所提到那句話,“吉利是制造業企業,不是資本運作企業,吉利投資收購多個在世界上受人尊重的,有真本領、硬功夫的百年老牌汽車企業,其目的只有一個,學習造車技術;學習車企品控體系;學習造車安全技術、空氣動力學技術、標準及標準的由來;學習如何與供應鏈企業友好協同;學習如何做好售后服務,如何培養各專業人才;學習如何打造受人尊重的品牌。”
這十幾年里,吉利通過與沃爾沃、雷諾等全球技術體系的協同合作,逐步搭建起涵蓋設計、試驗、制造、驗證的正向流程,到現在,吉利已經解決了上萬個汽車制造的流程和技術檢驗問題。
支撐這一切的,更是一個少被談論的人才體系。李書福曾說過,“沒有吉利,中國新勢力造不出車”,很多人只聽懂了前半句,卻不知道這背后站著幾十萬在吉利體系內接受過正向開發、流程訓練、質量控制的人才。這句話,也在提醒行業,造車不是營銷主導的生意,而是工程體系主導的產業。
從“老百姓買得起的車”到“每個人的智能精品車”,吉利一直在重塑自己的定義。正如《道德經》所言,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真正的偉大,不是走出去,而是能走回來。吉利的“反”,既是回歸,也是再次出發。
所以,讀懂李書福的成果論,不是看它喊了什么口號,而是看它走了多遠,又能不能從遠處穩穩走回技術與價值的原點。這才是造車的本質,不是在時代里奔跑,而是在時代中扎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