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圍山勢鎖煙霞”。5月27日,擁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四川閬中古城,在2025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的“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論壇上,作為“活著的千年古城”樣本引發(fā)了廣泛關注。閬中古城景區(qū)管理局局長張玉杰分享了閬中古城如何通過法治保障、煙火延續(xù)、文脈賡續(xù)來實現活態(tài)傳承,從而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閬中樣本”的經驗。
法治護航:構建全域保護體系
曾經,閬中古城因缺乏法律保障,在城市化浪潮中面臨著歷史建筑被拆毀、風貌遭破壞等危機。2004年,四川省首部古城保護條例《閬中古城保護條例》出臺,明確劃定了核心保護區(qū)、建設控制區(qū);2019年,該條例修訂后,將保護范圍拓展至23.17平方公里,增設了環(huán)境協調區(qū),并且設立了“古城保護日”。閬中古城配套編制專項規(guī)劃10余項,建立非遺、古樹等保護名錄庫,使得93條街巷、270座明清院落得以原真留存。閬中古城通過成立正縣級管理機構、開展跨部門聯合執(zhí)法以及發(fā)動全民參與等舉措,形成了“責任明確、協同高效”的治理體系,成功實現了從“要我保護”到“我要保護”的觀念轉變。
煙火留人:激活古城生命力
“留人、拴心”是古城保護的深層次命題。閬中累計投入30億元實施“微改造”工程,對破損路面進行修復、更新水電氣網,拆除了30余萬平方米不協調建筑,新建了停車場、休憩點等設施,同時依托智慧消防、熱成像監(jiān)控技術構建起安全防護網。閬中古城堅持“三個不遷”原則:不遷學校,以此保留每日2萬學子穿行街巷的青春活力;不遷居民,守護4萬原住民的市井煙火氣息;不遷市場作坊,規(guī)范300余家傳統(tǒng)工坊,讓釀醋、蒸饃等民俗經濟重新煥發(fā)生機。居民將老宅改造成為特色民宿、非遺工坊,實現了“老屋新生”,使得上萬人憑借旅游產業(yè)獲得生計,形成了“因古城而起、因古城而興”的良好發(fā)展局面。
文脈傳承:創(chuàng)新表達煥發(fā)活力
閬中古城深入挖掘春節(jié)文化、三國文化等文化基因,組建專家智庫來破解“千城一面”的難題。曾經的廢棄廠房本源堂,如今已成功蛻變?yōu)槲幕貥耍杲哟慰土砍^2萬人次;央視紀錄片《文脈春秋》等解碼古城歷史,漢服紀、龍舟賽等四季特色活動更是吸引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游客。非遺工坊不斷創(chuàng)新傳承方式,500余名傳承人復原了“秀才趕考”“張飛巡城”等古老民俗活動,門神畫、絲毯織造等傳統(tǒng)技藝與現代設計相互融合、碰撞,讓文化真正“活”在了街巷的煙火氣息之中。正如張玉杰所言:“歷史是生活,生活即歷史,古城正書寫‘天人合一’的新篇章。”
在當天論壇的圓桌環(huán)節(jié),專家學者也對閬中古城的活態(tài)傳承展開了討論。據悉,閬中古城的保護實踐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案例,其“整體性活態(tài)保護”模式為全球古城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中國方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