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威脅退出金磚國家的消息鬧得沸沸揚揚。起因是印度國防部智庫發布報告,指控中國在印巴沖突中支持巴基斯坦,并揚言若調查屬實,將考慮退出金磚組織。(此消息是否屬實有待證實)消息一出,輿論場瞬間熱鬧起來——有人拍手叫好,認為印度這個“刺頭”走了金磚能更團結;也有人擔憂,少了印度的制衡,金磚可能失去地緣平衡。那么,印度若真退出,對中國到底是利是弊?
要回答這個問題,有必要先科普一下什么是金磚國家。
金磚國家成立于2009年,最初由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和南非組成,目標是推動新興市場國家合作,打破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經過多年發展,金磚已覆蓋全球46%的人口、29%的經濟總量,新開發銀行累計融資超350億美元,成為發展中國家的重要融資平臺。近年來,金磚加速擴容,沙特、伊朗、埃及、印尼等國相繼加入,影響力持續提升。
印度作為創始成員國,角色卻十分矛盾。一方面,它享受金磚帶來的低息貸款和國際話語權,僅新開發銀行就獲批超350億美元基建資金;另一方面,它又屢屢“拆臺”,反對金磚共同貨幣、阻撓“一帶一路”合作,甚至要求將中國排除在結算機制之外。這種“既要又要”的姿態,根源在于印度既想借金磚提升國際地位,又擔憂中國主導權過大,導致其淪為“配角”。
如今印度借題發揮,威脅退出金磚國家。那么若印度真退出,短期內對中國有利也有弊。
先說利好的一面,最直接的是減少內部阻力。過去十年,印度幾乎在所有重大議題上與中國唱反調。例如,2023年金磚峰會上,印度堅決反對建立共同貨幣,堅持推廣盧比;在安全合作、擴員等議題上,印度也常投下反對票,導致改革推進緩慢。一旦印度離開,金磚內部協調成本將降低,中國主導的金融自主化、去美元化議程可能加速落地。此外,印度退出后,金磚機制或更聚焦務實合作,吸引更多中小國家加入,進一步稀釋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
當然,潛在風險也不容忽視。印度作為南亞大國,曾是金磚吸引非洲、中東國家的重要紐帶。其退出可能削弱該組織在印度洋地區的影響力,尤其在美日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不斷強化的背景下,印度若徹底倒向西方,可能加劇印太地緣競爭。此外,西方媒體必然將印度退出渲染為“金磚分裂”,打擊該機制的國際信譽,甚至影響新成員加入意愿。
而從長遠看,印度退出的影響更多取決于中國能否抓住機遇、化解風險。
機遇在于“去印度化”后的金磚擴容。近年來,印尼、沙特、伊朗等國的加入已顯著提升金磚代表性。以印尼為例,其2.8億人口和東南亞最大經濟體的體量,不僅能填補印度留下的市場空白,還能增強金磚在穆斯林國家中的號召力。若中國能推動金磚機制更靈活務實,例如允許成員國用本幣結算、擴大新開發銀行融資范圍,反而能吸引更多發展中國家參與,形成“去西方化”的替代性合作網絡。
挑戰則在于平衡地緣博弈。印度退出后,中印關系可能進一步復雜化。當前,印度在經濟上對華依賴度高達60%(電子元件、原料藥等領域),但政治上又借助美俄“騎墻”施壓中國。若印度徹底倒向美國,中國需在邊境問題、貿易逆差等領域承受更大壓力。不過,印度同樣難以承受“脫鉤”代價——若失去中國市場,其“印度制造”計劃恐遭重創。
綜合來看,印度退出對中國的利弊并非絕對。短期陣痛難免,但長期看,金磚機制的韌性和中國的戰略布局足以消化這一變化。
事實上,印度的“退群”威脅更像一場政治表演。歷史經驗表明,印度慣用此類手段換取談判籌碼,例如在WTO農業談判中“以退為進”爭取補貼。當前印度大選臨近,莫迪政府需要通過對華強硬轉移國內矛盾,同時為重啟中印直航、擴大市場準入等議題積累籌碼。即便印度真退出,其“戰略自負”也將導致自我孤立——金磚占全球GDP的29%,印度若自絕于此,等于放棄發展中國家集體崛起的時代紅利。
對中國而言,關鍵是以靜制動:繼續推進金磚擴容,通過多元化降低印度權重;同時在跨境支付、能源合作等印度關切的領域釋放善意,例如允許盧比在金磚貿易中擴大使用。畢竟,一個團結的金磚符合所有成員國的利益,而中國的長遠目標,從來不是與印度“斗氣”,而是構建更公平的國際秩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