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梅雨季6月6日就來了。比往年提早不少的入梅時間,讓老莊稼把式心里犯嘀咕?!霸缛朊罚瓴怀睿煌砣朊?,曬死?!?,這句老話在田間地頭又被念叨開了。
長江中下游的稻田正拔節,蔬菜大棚里的苗剛舒展葉片,雨水是寶貝也是考驗。梅雨季一來,天天下雨田里容易積水。
水稻雖喜水,可根泡久了也會“喘不過氣”,得趕緊清溝排水。菜農們得盯著大棚,薄膜接縫處要加固,別讓雨水灌進去爛了根。潮濕天里,玉米葉子容易滋生病斑,得趁著雨停間隙打藥防治。
有人說老輩看云識天氣、撒草木灰防潮的法子過時了,我倒覺得有道理。不過現在有天氣預報,咱可以提前三四天知道大雨啥時候來。提前把排水溝挖深兩指,比臨時手忙腳亂強多了。
東北那邊雖說梅雨季影響小,可這陣子也要防短時強降雨。玉米地要是排水不暢,苗根泡壞了,秋收就得減產。南方丘陵地區種果樹的鄉親,得留意山體含水量。
連續下雨容易誘發滑坡,果樹周邊的雜草要適當清理,讓水流有處走。
梅雨季晾衣服難,家里糧食更要防潮。稻谷堆垛底下墊上木架子,上面蓋塑料布,角落放上曬干的艾草包。
有人覺得年年梅雨季都這么過,沒啥新鮮的,可今年雨勢看著格外急。
前三天江蘇某地的農田就被雨水漫了半截,幸虧提前挖了導流渠。
農技站的專家這幾天天天往村里跑,教大家算“雨水賬”。水稻田積水不能超過田埂三分之一,超過了就得馬上抽水。蔬菜大棚里濕度超過80%,中午就得掀膜通風半小時,別讓水汽悶壞苗。
有人嫌麻煩,覺得老辦法湊合用就行,結果去年吃了大虧。隔壁張叔家的番茄棚沒及時通風,一場疫病下來減產三成。
現在他見人就說:“老經驗要聽,新技術更得學,倆結合著才保險。
”梅雨季才開頭,后面還有兩個月的關鍵期。咱農民靠天吃飯,可不能光等著天下雨,得主動跟天氣“較勁”。該挖溝的挖溝,該補肥的補肥,苗子長得壯實,才經得起風雨折騰。
未來天氣到底啥走勢?還得天天盯著天氣預報。
但眼下這三件事不能拖:清溝排水、加固大棚、防治病害。
每個村都有農技員聯系方式,不懂就問,別自己悶頭琢磨。網易號每天更新各地農情,咱多看看別人咋應對,心里更有譜。
天氣年年變,可咱種地的把式也得跟著變。老祖宗說“人勤地不懶”,咱把準備做在前頭,秋收才能多打糧。
收藏轉發給同鄉,別讓梅雨季誤了咱的收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