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具有5000年文明,而且迄今薪火相傳,綿延不息保留著文化血脈的唯一的文明古國。如何開掘這些在中國和人類史上留下雪泥鴻爪彌足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是如何傳播中國文化,如何向世界講好有內涵有人情味的中國文化故事,讓世界了解燦爛悠久的中國文化?如何讓外國朋友在對中國文化明快簡潔的視聽閱讀中,感受到中國人民從古至今對真善美不懈追求的精神世界,加強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
四集系列紀錄片《文運中國》以4K高清等現代技術和英語版本、雙語字幕的敘述,在全國32家衛視同步播出,極大地提振了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的內涵,悠遠的文脈,因為背景不同的陌生,和距離產生的某種神秘的美感,深深激發了外國受眾了解、探究中國文化的好奇心。
中華文化的海外傳播講述,必須充分尊重受眾的接受和認可。《文運中國》特別邀請了來自英國的大牛(Danniel Newham)和就讀上海戲劇學院的法國女生魏無瑕(Cleo Luden)兩位外籍探訪者,在兩萬多公里的China Travel中,走進16座極具代表性的文化地標,通過《生生不息》的文化源頭、《歷久彌新》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千年遺蘊》在中華大地的跳動脈搏、《和合共生》文化互鑒四大主題板塊,為觀眾鋪開了一卷寫在中華大地上的文化詩篇,從中打撈出寫在幾千年歲月長河中一個古老民族積健為雄頑強的文化精神。
他們以自己熱愛中華文化的“外國行者”的身份,親臨具體的文化現場,時而好奇詢問、時而親切對話、時而親身參與、時而耐心解說。各個文化現場我們都會與不同膚色熱情探究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不期而遇:良渚文化的美籍講解員麥安琪,擁有抖音平臺350萬粉絲、網名“天使陜西黑娃”的贊比亞小伙子卡瓦瓦,泉州女婿意大利攝影家艾羅斯……更遑論成群結隊旅游的外國朋友。跨國家跨民族跨空間的文化傳播,需要良好的中間導體。強大的現身說法,使全片擺脫了以往文化傳播中的一廂情愿。史書記載、博物館中的文化記憶和一路觸目所見的萬千氣象,形成了文化創造者、傳播者和接收者的互動共情,使文化遺產穿越了歲月的風塵與隔膜,真真切切撩開了它們神秘的面紗,站在了我們面前;使不熟悉中國文化的海外受眾在不知不覺的伴隨空間流動的文化漫步中,理解了中華文化時間綿延的深邃和空間格局的遼闊。
《文運中國》是一部用創新理念全新視角向世界講述中國文化故事的精心之作。
首先是深刻的歷史文化和平易親切趣味盎然的敘述語調水乳交融地貫穿流淌。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對人與自然關系最深刻最簡約的哲理概括,甚至可以視為今天解決困擾現代人類生態危機的哲學源頭。編導沒有去做深奧的哲學講解,而是對5000年前水中綠洲的良渚文化留存的一件件精美玉器,特別是玉琮外方內圓和中空的結構、上下人獸的圖案做一目了然的呈現,特別是來自美國研習東方學的外籍講解員麥安琪沒有隔閡的解說,平易樸素地道出了玉在中國人心目中作為天地精氣的結晶和中國人溫潤純凈的精神的對應性。
《文運中國》保留了大量珍貴的靜態的文化基因。鏡頭中,良渚古城的水利工程、宮殿、民居遺址,景德鎮的皇家瓷窯敞開胸懷,向著蒼天大地訴說;博物館內,安陽殷墟發現的3000年前的甲骨文,4000年前三星堆神秘的青銅人像和面具,靜謐安詳地展現著它們的形象和風姿。但紀錄片最難能可貴、也最感動人的是沒有簡單停留在文物展示的層面,而是讓我們看到靜態的文化基因如何在動態的文化傳承中延續著不朽的生命。21世紀的中國青年一筆一畫聚精會神書寫著3000年前的文字,給歷史久遠的甲骨文注入了新時代的青春活力;苗家女石傳英帶著貴州原始村寨古老的苗繡在米蘭時裝周驚艷亮相。悠久的文化魂魄走出過去時態的典籍、文物,鮮活在正在進行時的當下日子里。在海上絲綢之路始發地的泉州城,把阿拉伯、波斯商人從西域帶過來的奇花異卉贈送給當地蟳埔女的簪花習俗延續了700多年,已經成為新時代女性裝扮自己美化生活的重要內容。潮州城廚藝的鹵、炸、煮、蒸、涮,老街小巷令人垂涎欲滴的小吃,畫面中彌漫、繚繞著濃郁的市井生活的煙火氣。
文化的動態傳承背后是人的堅韌不拔的生命的守望。紀錄片為我們留下了七年盯著翠云廊責任轄區301棵古柏的巡視員劉高華,12年捶打牛肉丸的潮州名廚“千錘哥”劉坤煬,50年研習幾度瀕臨失傳的東倉鼓樂傳人趙筱民……他們擇一事,終一生,無怨無悔。文化動態保存不僅在手工,而且在科技賦能。三星堆通高1.5米、震撼人心的青銅神壇,就是用數字技術修復了散落在四個坑里的殘片的結晶。但即使在高科技時代,也仍然需要手工拼接與智能技術的雙管齊下。一平方米拍攝六七十張數據,敦煌一個中等洞窟也要三個月才能完成數字采集,已經完成近300個洞窟的數字采集意味著什么?我特別感興趣編導對于貌不驚人而又人性化的細節捕捉。不遠萬里從吉林長春帶著狗狗穿行在蜀道翠云廊古柏中的一家子,只是循著李白杜甫看過的風景“圓夢”;還有那個可愛的小男孩,就是為了滿足背出《蜀道難》可以免票的那份小小的快樂。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潛在的文化傳承制度性建設和人性需求的奇妙耦合!
最后,《文運中國》打通了各美其美的中華文化的特殊個性與美美與共文化互鑒的人類性。中華文化扎根于中華民族5000年的漫長歷史、遼闊的疆域、多民族的共同生活和諧相處,有著自己的哲學思想、生活方式。但跨文化傳播不是自我中心孤芳自賞的卡拉OK。文化自信既是各美其美的自豪表述,同時更是建立在真善美共同價值觀基礎上,美美與共心心相印的溝通和對話。夜幕降臨,景德鎮陶溪川流光溢彩的夜色中,來自世界各國的陶藝家傾心地交流、分享制陶心得、藝術作品,美麗的田園風光讓他們把不同民族國家的文化傾注到自己的作品里。
全片在中、英、荷三國藝術家共同創作首演的音樂劇《麥克白夫人》中結束了一次全新體驗的中國文化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正如20年徒步蜀道、三年著就500多頁《劍門蜀道行走指南》,現已白發蒼蒼的81歲美國老人賈和普視頻連線向大牛解釋自己的癡迷所說的那樣,“這是我們人類共同的遺產”。
《文運中國》以安詳平和的語調告訴世界,包容的胸懷多元的交融造就了中華文化的精神氣質。在中國與世界相遇共處,開放、包容、交流、互鑒是永恒的主題。這也是中華文明5000年生命偉力的根本所在。文明賡續的火焰已經而且必將永遠照亮我們的前行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