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小學記憶中,老師辦公桌上的墨水瓶里始終是插著蘸水筆的,用以隨時批改作業。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蘸水筆從老師的辦公桌上不翼而飛了。但是一直到現在,我依然認為蘸水筆是最節能環保的,并且價格便宜,使用方便。
那時候,農村小學的教學設施大都比較簡陋。小學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學生自帶板凳趴在號板上做作業,一、二年級個別學生沒有板凳的,便坐在地上。我二年級結束媽媽調走搬家時,我的一個好同學就把他上學坐的一個板凳送給了我,這板凳一直伴隨我十幾年,后來幾次搬家,不知丟在哪兒了。六十多年過去了,當時的同學僅僅記住了他的名字,叫謝劉邦。
隨著學生年齡逐漸長大,從四年級開始,便由號板改為課桌。而課桌則由學生自行解決,學生之間相互協商結合,一人從家中帶桌子,一人從家中帶長條凳。1966年之后,還有一段時間,由師生動手,做泥課桌。
好像也是1966年以后,我讀書的學校才有了籃球場和一副雙杠,因為那是公社中心完小。于是每到全公社教師開會便多了一個項目,會前會后其他學校的老師可以在籃球場上一顯身手。
那時候除寒暑假之外,還有麥忙假和秋忙假。麥忙假是夏收夏種的關鍵時刻,半個月時間,從6月1日至6月15日;秋忙假是秋收秋種的關鍵時刻,一個月時間,從10月1日到10月底。在這兩個假期里,我有時也到學校附近的生產隊拾麥子,搜紅芋(紅薯)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