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訊 (記者 楊小娟 文/圖)清晨的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教室,一個扎著馬尾的年輕女教師正蹲在課桌旁,輕聲與一個男孩交談。男孩手中的畫紙上,歪歪扭扭的線條勾勒出一艘戰艦,女教師笑著指了指角落:“這里再加一面旗,你的戰艦就能啟航啦!”這一幕,是西安市碑林區東羊市小學青年教師古今日常教學的縮影。三年來,她用愛與智慧,在教育的星河中默默守護著每一顆“特別”的星星。
從“修剪枝椏”到“觸摸生長”
2019年,古今懷揣教育理想走上講臺。和許多新教師一樣,她曾堅信教育是“修剪枝椏的園丁術”,直到遇見那個在課堂上鉆桌底、拋俏皮話的男孩小辰。“他的作業本總是歪歪扭扭,但有一次,他悄悄幫同學撿起文具,眼神亮得像星星。”古今回憶道。
為了讀懂小辰,她多次家訪,發現孩子母親因工作繁忙疏于陪伴。她沒有指責,而是遞上一張小辰畫的“全家福”:“您看,孩子筆下的您笑得多么溫柔。”這次對話后,小辰媽媽每天抽出20分鐘陪孩子讀童話。漸漸地,小辰的書包里多了《小王子》,課堂上竟能說出“玫瑰與狐貍”的比喻。古今感慨:“教育不是單箭頭的改造,而是雙向治愈的旅程。”
在“無序”中聽見星星的聲音
班里另一個男孩小軒,是老師眼中的“紀律困難戶”:把課本卷成望遠鏡、用尺子敲課桌“伴奏”。但古今發現,他擔任衛生監督員時格外認真,甚至主動打掃后院。她嘗試用“勛章積分制”鼓勵小軒,還在他安靜聽課時塞紙條:“今天的小軒像船長一樣穩!”
“他的‘多動’背后,是對參與的渴望。”古今調整教學策略,增設課前的“能量釋放時間”,讓孩子們通過整理物品消耗精力。她說:“紀律不是捆住手腳的繩索,而是為能量找到出口的軌道。”
做一扇窗 而非一把尺
三年時光,古今的教育觀不斷重塑:從第一年想“塑造”孩子,到第二年學會“閱讀”孩子,再到第三年立志“守護星光”。她坦言:“我曾用‘乖’與‘不乖’丈量童年,現在更愿做一扇窗,讓孩子看見萬千種燦爛的可能。”
如今,古今的教案本扉頁上寫著一行字:“在角落閃爍的星光,往往最明亮。”而她,始終是那個守護星光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