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你分享一位年輕女孩@瀟灑的故事。
她的故事,乍看是高三帶來的長期緊繃與焦慮。
但往更深處探索,其實是一個“看見自我”的故事。
很多人可能找尋了半生,都不曾“看見”自己,反而常常被外界的要求裹挾,迷失在各種“應該”里。
那么,我們怎么才能“看見”自己,建立起穩定的自我價值感呢?
或許她的故事,可以給你帶來一些力量和啟發。
高三剛開始
我就崩潰了
心態的崩塌,是從高三開始的。
開學前,得知自己從重點班掉到了普通班,我的情緒瞬間陷入低谷。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考上的重點班,怎么說掉就掉了?是我還不夠努力嗎?
到開學那天,一想到還會碰到重點班的同學,我就羞恥得不想回校:
還在重點班的TA們,會怎么看待掉進普通班的我?
我只能不停地給自己打雞血:“努力是首位,環境不重要。”
一開始還管用:
開學第一個月,我的學習狀態跟在重點班的時候無異,甚至感覺自己比之前學得還得心應手。
可到了第二個月,我就莫名“泄氣”了:
學習時總會分心想些和學習無關的事。
比如,總懷念自己高二學習時的心流狀態,懷念那時的“快樂時光”,也因此總完不成自己的學習計劃。
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只是焦慮地認為是普通班學習氛圍不好,我的學習效率才會變低。
我完全無法控制自己的思緒,深陷在“淪落普通班”的哀怨里,分不出心力做題。
比如,老師很認真地在講解,我雖然盯著他,腦子卻在胡思亂想。
回過神才發現,他講的解法我一個都沒記下來。
當情緒生了病,身體也會跟著倒下。
開學第二個月,我開始大把大把地掉頭發,睡眠也變得稀碎。
5點的鬧鐘,3點多我就毫無睡意,混亂的思維在腦海橫沖直撞:
“我在普通班、作業很多、時間很緊、我要努力……”
等鬧鐘終于響起,我睜開眼坐起身時,只感覺一陣眩暈,腦子如同灌了鉛一樣,異常沉重。
對之前班級的懷念,對掉進普通班的羞恥,對現在班級的不滿,對考不上大學的恐懼……
這些負面的情緒不斷蠶食著我的大腦,讓我怎么也學不進去。
我再也受不了了,我怕再這樣下去自己都要瘋了。
于是,我趁課間給媽媽打電話,讓她幫我聯系心理咨詢師。
一開始,她并沒有如我所愿。
打完電話沒多久,班主任就找到了我,問我怎么回事。
聽到我的困擾后,他認為我可能是坐后排被影響了,換個位置就能好了。
我也以為這樣就能好起來。
可沒幾天,我又開始胡思亂想,甚至越發敏感起來:
學習時,會不停地幻想別人都在嘲諷我“都不學就你學,顯著你了”; 上課時,會擔心回答問題會讓老師注意到我,我太害怕那些目光了。
于是,我又一次給媽媽打去了要求助的電話。
“我應該”不等于
“我想做”
第一次咨詢那天,我一路上都還在懷疑自己是否真的要去看。
因為那天的我上課時,又找回了狀態。
我的內心開始不斷交戰:
“你根本就沒問題,只是有時候心情不好而已。”
“可是,都高三了,你也不能一直這樣時好時壞呀!”
直到W走進房間,我馬上不知所措地看著她。
她安撫地拍拍我,然后坐下,確認我在咨詢前填的表里的基本信息。
接著,溫柔地問:“這種狀態持續了多久?”
我回道:“差不多有一個月。”
她說:“最近應該發生了不少事,如果你愿意,可以和我聊一聊。”
很簡單的一句話,卻讓我瞬間感覺緊繃的神經松了下來。
我突然有了好多話想說,隨即從出分班名單后很傷心講起,一直講到現在的狀態。
我感覺自己講了很久,講完后就開始發呆。
W輕聲地喚我,告訴我:
“我注意到你在表達時經常用到一個詞:應該。我應該要學習好,我應該在上課時不跑神,我應該怎樣……
但其實,沒有那么多應該。比起應該去做什么,你有想過自己更想做什么嗎?”
一語驚醒夢中人。
在此之前,我從沒意識到自己老說“應該”,沒意識到自己總是在逼自己。
我看似平靜地聽著她說的話,心里卻激起了千層浪。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心里有了異樣的感覺,第一次生出“我要為自己著想”的念頭。
后面的時間里,W和我還說了很多,可我都不記得了。
因為我總是走神,沒辦法集中精力聽。
我向W表達了抱歉,她卻只是說:“在這個房間里,你可以做任何事,一切都沒有關系。”
平靜的一句話,給了我無限的力量。
那是被無條件抱持的感覺。
到最后,我一點都不想離開這個房間。
因為,在這個房間里我是自由的,不用去費心做任何事。
咨詢快結束時,我問W:“我等會兒能不能不去學校?因為我現在一想到學習,還是感覺很有壓力。”
心里暗暗期待她看在我現在這么憔悴的份上,可以直接告訴我“不用去”。
可W只是說:“我不能替你做決定,我只是在幫助你,決定權只在你手上。”
最后,我自己選擇了不去,在家待了三天。
這三天并不輕松,我一直在煎熬和諒解中掙扎。
一邊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爛在床上玩手機;一邊又感覺越逼自己我就越不想去學校。
當腦子亂到極點,無比痛苦時,我就突然想到了W。
想到她不管我說什么都處變不驚,似乎不會因為任何事緊張,堅定地說沒關系的模樣。
我的心奇跡般地平靜了下來。
最后一天,我不再抗拒回學校。
在不斷和自我對話的這三天,我突然意識到:
學習對我而言,是一輩子的事。既然一輩子都要學,平穩地走下去就是了,何必過分擔心現在的不如意?
回去的路上,我聽從W的建議,開始注意路旁的花草樹木,身邊的蟲鳴鳥叫。
那種“落地”的感覺,讓我的心也扎了根,不再因懸浮而焦慮。
穩定的自我價值感
帶來了情緒的穩定
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
畢竟,身體的病常常都要“三顧茅廬”,更何況藏得更深的心病呢。
我還是會在“好”和“不好”間徘徊:
有時候感覺自己狀態挺好,在為自己好好努力著; 有時候又會陷入焦慮的漩渦,不自覺胡思亂想。
好在,在這種時候,我能找到能幫我的人——W。
在一次次的咨詢里,我從訴說緊盯學習帶來的緊迫感和焦慮,逐漸轉變為分享更正面的感受和思考。
比如,和她分享路上看到的灌木叢里的蜘蛛網,這種來自大自然的小驚喜;
或是自己最近學習的心得和自己對未來的展望。
而W也通過每一次的抱持和堅定,讓我逐漸意識并相信:面對不確定,面對焦慮,我是有辦法的。
她引導我看見自己的力量。
是的,我逐漸生出了力量。
后來,當我倍感焦慮,又沒法馬上去咨詢時,總會在腦海里想象我和W在交談。
我把當下的煩惱告訴她,然后以她的思維方式和口吻想象她會如何回答我。
比如,像之前每次咨詢,當我表達出不安,感覺走進了“死胡同”時,她總會先跟我說沒關系,一切都沒關系。
我也這樣反復、堅定地告訴自己,漸漸地我真的覺得:
現下發生的事也就那樣,沒那么可怕,是可以面對的。
再后來我發現,很多時候,我不用去到咨詢室,自己和自己對話就能慢慢走出情緒的漩渦。
整個高三,我都在一直和自己這樣對話,跟自己和解。
告訴自己:接納一切,允許一切發生,不必事事完美。
現在回望高三這一年,我的心智一直在成長:
曾經的我,固執陰暗、敏感自卑,沒有愛好,遇到困難只會刷手機逃避; 現在的我,樂觀會變通,對事物始終抱有好奇和探索欲,喜歡做飯畫畫讀書。
其中的關鍵,就是心理咨詢為我打開了那扇門。
它喚醒了真正的我,讓前18年一直被什么東西壓抑的我“重見天日”。
深刻理解了我自己后,我也在持續的行動中,建立起穩定的自我價值感,生出了面對的力量。
所以,如果你心里積攢了太多情緒,痛苦又找不到方向。
希望你不要再指責、攻擊自己,而是試著想辦法去解決它。
衷心期望我的經歷,能給你帶去一些走出陰霾的力量。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選擇咨詢師,我們向你推薦以下這位正統心理學專業出身、經驗豐富的咨詢師——李亞敏
李亞敏老師擅長以心理動力取向、整合取向、人本主義取向等幫助來訪者解決個人成長、抑郁焦慮、內心沖突等議題。
為了讓你更輕松地邁出第一步,李老師特地開通3個半價咨詢名額,原價700元/次的咨詢,現在只需350元。
↓給自己一次改變的機會↓
如果,你也存在抑郁焦慮、興趣減退、壓力過大等心理困擾,又想查看、選擇更多不同風格的咨詢師,不妨試試壹心理的「半價咨詢」,找到更合適你的那一位咨詢師↓
作者:來訪者瀟灑
編輯:小西
圖源:圖蟲創意、Unsplash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