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駐京記者 彭丹
憨態可掬的牛尊、精美靈動的鸮尊、氣勢逼人的銅鉞,從甲骨文記錄的商王世系到青銅重器上的神秘銘文,一件件珍貴文物組成一串密鑰,為觀眾解開殷商文明密碼。“‘中華文明起源’系列展之:看·見殷商”近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開幕,展覽匯聚了全國28家文博考古機構的338件(套)珍貴文物藏品,涉及甲骨、青銅器、陶器、玉器等,其中一級加重點文物就超過50件(套),珍品、孤品、名品云集,勾勒出一幅波瀾壯闊的殷商文明畫卷。
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鸮尊,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文匯報記者 彭丹攝
青銅有“靈”
殷商是中國青銅鑄造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步入展廳,觀眾就像踏入青銅殿堂,與其四目相對,仿佛仍能窺見古人熔鑄于鼎彝的精神信仰。
比如出土于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亞長墓的牛尊,頭頂雙角、四蹄粗短,嘴微張、尾下垂,造型生動,神情中竟帶著幾分可愛。細看器身,從頭到尾布滿繁復的紋飾——虎、鳥、魚等26種動物圖案宛若一幅立體的“動物世界”,令人目不暇接。牛尊實為祭禮酒器,頸部與器蓋內壁有銘文“亞長”二字,亞長據推測是一位地位顯赫的商代將領。
牛尊內里暗含乾坤。2024年以來,國內外科研團隊合作利用前沿技術,成功復原了牛尊澆筑與凝固過程。牛尊采用等壁厚設計,角與四足中空,僅蹄部加厚,使其支撐良好。牛尊右后足與腹腔連接部壁厚增加,這可不是設計失誤,而是工匠為適應澆口功能做的巧妙調整。
在牛尊旁側,一對鸮尊一前一后而立。兩座鸮尊的形制、紋飾、銘文基本一模一樣,堪稱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雙胞胎”。這對同出土于安陽殷墟婦好墓的隨葬器物分別藏于國家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這是它們自1976年出土后的首次聚首。
鸮尊通體飾以夔龍紋、蟬紋、羽翎紋等復雜紋樣,高浮雕、淺浮雕與陰線雕刻的結合體現“三層花”裝飾技法,工藝極致華美。其器身口沿內壁鑄有銘文“婦好”,進一步印證其與商王武丁之妻、女將婦好的關系,成為解讀商代宗教、軍事及性別角色的關鍵物證。
甲骨能“言”
青銅無聲,甲骨則“訴說”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脈。展品中,國家圖書館收藏的一片甲骨實物有“甲戌翌上甲,乙亥翌報乙……”記載,甲戌、乙亥等為天干地支法的紀日,上甲、報乙等為商的先公與先王。日期與商公、商王的日名(從先祖上甲開始,每個王位繼承者都有一個與天干有關的字,即日名)有對應關系。翌,是殷商時期祭祀的一種。這些甲骨文記載的祭祀內容,是后世整理商代先公先王世系的堅實基礎。
而一片出土自安陽殷墟遺址的“習字甲骨”,則是商代貞人(商朝掌管占卜事務的專業神職人員)的“練字板”。貞人需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以符合占卜活動的莊重性。初學者需通過大量練習才能參與正式卜辭刻寫。遺存的少量“習刻”甲骨為研究商代文字教育、工藝傳承及早期書法演變提供了關鍵實證。
展覽將持續至10月12日。
(文匯報北京5月27日專電)
來源:文匯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