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商代習字甲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吳偉琦攝
商代“亞醜”銅鉞(山東博物館藏)。吳偉琦攝
商代玉調(diào)色板(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藏)。吳偉琦攝
商代龍形觥(山西博物院藏)。宋家儒攝(人民圖片)
商代婦好鸮尊(河南博物院藏)。吳偉琦攝
殷墟先民長啥樣?“商代女戰(zhàn)神”婦好是什么身份?商王朝的勢力范圍有多大?
近日在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開幕的“看·見殷商”展備受關注。這是首都博物館“中華文明起源”系列第二展,也是近年來規(guī)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展,匯集28家考古文博單位的珍貴文物338件(套),包括甲骨、青銅器、陶器、玉器等,全景呈現(xiàn)殷商文化面貌。
匯聚殷墟出土珍品
商,“上可追溯至夏,下可延續(xù)至周”,在早期中華文明和國家形成過程中至關重要。
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策展人高紅清介紹,“看·見殷商”展分為“有冊有典”“青銅高峰”“居中衍大”“式范后世”四部分,從商王世系入手,展示了商代生產(chǎn)、生活、社會組織與精神世界,闡釋了商文明在中華文明起源進程中的歷史地位。展覽涵蓋了8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成果,珍品、孤品、名品云集,不少文物是首次進京展出。
殷墟遺址是第一個有文獻可考、并為考古發(fā)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已持續(xù)近百年的發(fā)掘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展覽的開端,一件殷墟出土的小陶人吸引了觀眾駐足端詳。陶人殘高7.5厘米,寬面平臉,鼻梁粗大隆起,眼球微凸,寬口粗頸。胸部刻“子”字,是商王的姓。高紅清介紹,殷墟出土的一些陶塑像風格寫實,由此可以推測商人的樣貌。
“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殷墟社會有聚族而居、聚族而葬、聚族生產(chǎn)、居葬合一的現(xiàn)象。來自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一組文物反映了這種現(xiàn)象。”高紅清說,殷墟一些大型聚落遺址之間有道路連接,聚落附近有不同的手工業(yè)作坊,分布著大大小小的墓葬群。孝民屯遺址是一處以鑄銅業(yè)為核心的聚落遺址,結(jié)合居住、喪葬與祭祀功能,該遺址出土的青銅器上有“史”字銘文族徽。
婦好墓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員墓葬,出土文物1928件,種類豐富。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集王后、軍事統(tǒng)帥、祭司三重身份于一身。1976年,婦好墓出土了一對青銅鸮尊,分別收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河南博物院。此次展覽中,這對鸮尊時隔多年首次重聚。
鸮尊造型為站立的貓頭鷹,雙翅并攏,寬尾下垂。器蓋置于鸮首后部,蓋鈕為立鳥與龍形組合,器身口沿內(nèi)壁鑄有銘文“婦好”。通體以云雷紋為地紋,鸮首高冠飾羽翎紋,鉤喙與胸部飾蟬紋,頸部兩側(cè)浮雕夔龍紋;雙翅盤曲長蛇紋,間飾菱形紋。紋飾采用高浮雕、淺浮雕與陰線雕刻結(jié)合,體現(xiàn)“三層花”裝飾技法。鸮尊形象勇猛威嚴,不僅彰顯了婦好顯赫的地位,也是婦好能征善戰(zhàn)的表現(xiàn)。
亞長墓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銅鉞最多的墓葬,墓中共有7柄銅鉞,其中6柄銅鉞的柄部兩面均有銘文“亞長”。鉞是軍事權(quán)力的象征,結(jié)合“亞”字銘文,推測亞長本人生前擁有很高的軍事地位。此次展出了亞長墓出土的銅鉞、牛尊等文物。牛尊整體呈體態(tài)健壯的牛形,頭前伸,嘴微張,面額下凹,目字形眼,眼球凸出,兩耳外展,頭上有扁三棱狀、向后彎卷的雙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長方形蓋,蓋中部有半環(huán)形小鈕,蓋與器身為子母口扣合。這件牛尊最令人稱絕的是其繁縟的紋飾,共有動物形象26個以上,包括虎4個、鳥2個、魚2個、獸面4個、夔14個以上。尊上所有的主紋均以細密的云雷紋為地紋。在牛頸下部與器蓋內(nèi)壁有銘文“亞長”。
殷商時期不僅青銅文化發(fā)達,玉石器、陶器、牙角器等手工業(yè)也蓬勃發(fā)展。玉調(diào)色板2022年出土于殷墟遺址王陵區(qū)祭祀坑,通體白色,上部雕刻兩只相背對稱的鸚鵡,尖喙內(nèi)勾,圓眼高冠,尾翼內(nèi)卷,昂首直立,背部相接處有圓形穿孔,爪子和尾翼連接箕形淺盤。該玉板造型精美、紋飾生動,是商代制玉工藝的突出代表。
殷墟出土的陶鬲形豬首蓋盉憨態(tài)可掬,被網(wǎng)友戲稱為“3000年前的小豬佩奇”。器形呈豬首狀,長嘴,圓眼微凸,雙耳直立。肩部飾三角繩紋,腹及袋足飾細繩紋。這件陶盉是溫酒的容器,加熱后美酒從它的口中流出。
勾勒商文化輻射圈
商王朝定都中原,其文化影響范圍東至山東,西抵陜西,南逾長江,北達長城一線。
在盤庚遷殷前,商文化的北界已推進至唐河與易水之間。遷殷后,豫北冀南地區(qū)成為商王國的王畿。燕山南麓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些與商文化有關聯(lián)的據(jù)點,如北京平谷劉家河商墓遺址。通過這些據(jù)點,殷商和北方草原地區(qū)進行廣泛的物質(zhì)和文化交流。劉家河商墓出土的提梁三足銅盉為長頸,圓鼓腹,三足,有一絳狀提梁,肩部附一圓柱形流。提梁盉在河南鄭州和湖北盤龍城的二里崗時期銅器中均未見。殷墟婦好墓中出土一件提梁盉,形制與此盉有所不同,花紋更精美。
山西商文化遺址主要集中在南部。呂梁市石樓縣桃花者村出土的商代龍形觥,為不可出國(境)展覽的珍品。此觥整體呈弧形犀牛角狀,器身前部為昂起的龍頭,“臣”字眼,瓶狀角,上下頜之間留出鋸齒狀空間。器身兩側(cè)有四系,可供懸掛。器身側(cè)面主體紋飾為陰線刻畫的鱷魚紋和龍紋,前后排列,彼此獨立,主體紋飾四周填充較小的鳥紋、魚紋、龍紋等。器腹裝飾兩排并列的蛇紋,圈足為對稱的長吻魚紋。這件龍形觥的器形和紋飾很有特色,尤其是鱷魚紋在青銅器上很少見,體現(xiàn)了商代晚期山西地區(qū)的方國文化。
蘇埠屯類型遺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范圍大致是西起山東西北的陽谷、東阿一帶,沿著泰沂山脈北側(cè)分布。“亞醜”銅鉞是山東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1965年出土于山東青州蘇埠屯1號商墓。鉞兩側(cè)飾扉棱,方肩圓弧刃,正面為人面獸面紋,雙目圓睜,口露整齊牙齒,口兩側(cè)鑄有“亞醜”銘文。此墓中出土兩件形制相似的銅鉞,另一件收藏于國博,此次展覽是它們出土60年后首度同場展出。“亞醜”鉞的發(fā)現(xiàn),明確了宋代以來傳世“亞醜”青銅器群的出土地點,證實青州一帶為商代“亞醜”族群核心活動區(qū)。
湖北黃陂盤龍城遺址是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現(xiàn)知布局最清晰、遺跡最豐富的青銅時代早期城址,入選“202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盤龍城出土青銅禮器的形制、紋飾及組合關系與中原文化器物高度相似,尤其是獸面紋、夔龍紋等典型商文化紋飾的運用,體現(xiàn)了中原禮制對盤龍城青銅文化的深度滲透。展覽中呈現(xiàn)了盤龍城出土的雙柱銅斝、大玉璧、銅面具等,直徑22厘米的大玉璧是目前所見商代長江中游地區(qū)體量最大的有領玉璧。
江西新干大洋洲遺址出土了大量商代青銅器、玉器、陶器。這些器物的造型、紋飾表現(xiàn)出與殷商文化的相似,又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大洋洲遺址出土的獸面紋青銅胄為圓頂帽形,頂部有管狀插孔,可能用于插纓,中部有棱脊,正面高浮雕獸面紋,雙目凸起,獠牙外露,威嚴神秘。此胄風格粗獷,為研究商代南方方國文化、軍事制度和青銅技術(shù)的傳播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
寨溝遺址位于陜西省榆林市清澗縣解家溝鎮(zhèn)寨溝村,是一處商代晚期大型聚落遺址,入選“2023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展廳里展示了寨溝遺址出土的青銅器、玉器、象牙器、龜甲等,還有一組罕見的鱷魚骨版。玉鸚鵡造型生動,堪稱商代玉器杰作。整器為一只站立的鸚鵡形象,勾喙,菱形眼,頭頂有“介”字形矮冠,頭后有一對彎鉤形的尾冠,胸部呈方折鼓凸,背部有向上勾曲如尾冠的背羽。
展現(xiàn)禮樂文脈傳承
周滅商后,對殷商祭祀、禮制、樂舞文化等進行借鑒和改進,形成了系統(tǒng)的禮樂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湖北省崇陽縣白霓鎮(zhèn)公社出土的銅鼓是目前國內(nèi)僅存的商代銅鼓,造型古樸莊重,為湖北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之一。鼓身橫置于長方體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圓形鼓面無紋飾,鼓腔兩端邊緣飾3周仿皮鼓鼓釘?shù)娜獒敿y。鼓身及鼓座飾細線云雷紋構(gòu)成的獸面紋。此類仿木腔皮鼓的銅鼓存世僅兩件,另一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館。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tǒng),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根脈。殷墟已出土甲骨16萬余片,其上的文字記載了商王室和貴族祭祀占卜的內(nèi)容,涵蓋戰(zhàn)爭、田獵、農(nóng)事、天氣等。展覽中除了刻有正式卜辭的甲骨,還有一片殷墟出土的習刻甲骨。商代貞人需掌握在甲骨上工整刻字的技能,初學者需通過大量練習才能參與正式卜辭刻寫。練習內(nèi)容主要是常用占卜術(shù)語,練習材料多用廢棄的牛骨或龜甲碎片,部分用專門準備的“練字板”。考古發(fā)現(xiàn)的少量習刻甲骨,為研究商代文字教育、工藝傳承及早期書法演變提供了關鍵實證。
今年電影《哪吒2》火爆出圈,展覽特別設置“彩蛋”環(huán)節(jié),展出了《哪吒2》里人物和道具的文物原型。影片中的兩只結(jié)界獸令人印象深刻,其造型靈感來自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銅人頭像和青銅鷹形鈴,具有鮮明的古蜀文化特色。它們所用的武器造型融合了甘肅靈臺出土的西周早期虎紋鉞和陜西城固出土的商代青銅鋸齒鐮形器。東海龍王敖光手持的龍牙刀和殷墟亞長墓出土的玉刀相似。玉刀仿同時期銅刀形制,刀刃兩面磨制,較鋒利,背部鏤空,刻8組方形扉棱,刀身兩面各刻6個鳥紋。此外,還展示了樂器銅鐃、酒具陶觚和形似玉虛宮天元鼎的變形虺紋銅敦。
圍繞此次展覽,首都博物館打造了“甲骨風云”虛擬現(xiàn)實展示空間,開發(fā)了豐富多彩的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推出多元導覽、沉浸演藝、社教活動、精品研學等系列服務,讓觀眾在沉浸式體驗中讀懂殷商文明,感受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本報記者 鄒雅婷)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5月27日第07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