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我怎么看汽車界“恒大”的事,似乎也可以隨便說幾句。
魏總說得沒有錯,某廠確實有這方面的問題。但是,他這話不應該公開說,可以在喝酒吹牛的時候說。
公開這樣一說,自己就成了某些人攻擊的目標。畢竟這是競爭對手的事,如果同行出了毛病,自己偷著樂,不是更好嗎?
某廠高負債的問題是事實存在的,而且壓力山大。別說無息的“供應鏈金融”比有息負債可靠,兩者除了付不付息的差異之外,也有在不同環境下的壓力區別。
當銷量和營收高速增長時,“供應鏈金融”就相當靠譜,不僅不會被“擠兌”,還會不斷增加不低的免費資金,日子過得不提有多爽了。
當銷量和營收增長變慢,甚至下跌時,“供應鏈金融”就有麻煩了。嚴重時會被“擠兌”,就算在輕微的情況下,也需要企業不斷耗用現金來償債。
賴著慢慢還,可以嗎?高速增長時反而是可以的,供應商收不到款,貸款也想來供貨。下行期就麻煩了,哄著供應商都可能會被“斷供”,特別是當相關“謠言”在行業內傳播時,更是如此。
另外,供應商的數量巨大,實力千差萬別,總會有實力較差的供應商會在某些關鍵時點,展開一些影響深遠的“行動”,就可能導致整個產業鏈條上的連鎖反應。或者,實力特別強的供應商,也可能會因為,覺得風險太高了,“不合時宜”地提出一些條件來,由此導致糾紛,甚至是訴訟,也可能引起連鎖反應。
相反,表面上看起來是剛性的銀行貸款,在借得特別多時,反而會和金融機構形成雙向“綁架”,如果只是短期的經營波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可能會比“供應鏈金融”更好處理一些。
那么,是不是真的就已經有魏總說的那么嚴重了呢?
其實還不至于,不用說虧損的某些同行都還能堅持,人家大廠現在不僅能大額盈利,還能大額融資,不久前就在H股配售融資435億港元。
通過增加“本金”,就能大大增強下行期的抗風險能力。何況盈利也能逐步增厚“本金”,只是這個速度比較慢而已。
能融資、還能賺錢,債務就不是問題。就算有,現在也只是潛在風險,而不是真正的危險。至于說行業會不會真的就轉為下行呢?
魏總是業內人士,當然比我們這些外行清楚。如同前幾年的養豬、光伏和鋰電池材料行業一樣,真有可能會在近兩年發生大轉折。
就算沒有行業的大轉折,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保持長期的高速增長,總會逐步慢下來的,直到接近行業或整個經濟體的增長水平為止,直到又出現新的市場機會。
存量市場的博弈遲早要來,這段時間各家的準備情況就相當重要了。中小廠家的出局很難避免,實際上已經經常在發生了。大型廠家的情況現在還不明朗,主要是后續市場需求的變化還不明朗。
隨著消費的降級,某廠的暢銷跟拼夕夕有異曲同工之妙。那么,其競爭也會來自于如同直播電商一樣的新攪局者。
誰會是新攪局者呢?特斯拉和小米都還沒有市場需求最大的緊湊型車,這可能就是未來的變數。這兩家當然沒有太大的成本優勢,但品牌優勢還是有的,特別是特斯拉的行業影響相當大。
別看網上罵得厲害,真到掏自己錢的時候,罵的人只要有錢買,就不見得會像說的那樣選品牌和車型。
如果這些“極端”情況都發生了,會不會成為新的“恒大”呢?如果發生的時間離現在久一些,過程長一些,就不會出現“恒大”那樣的爆雷,只會是我們常見的慢慢“萎縮”。如果很快就發生,而且雷厲風行,就不好說了。
汽車行業和房地產行業還是有本質區別的,畢竟那個鐵砣砣還是要值點兒錢的,成本和售價并不可能像房地產那么離譜。用房地產頭部企業的雪崩來類推汽車頭部企業,并不是很恰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