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蒙城縣多人稱吃同一網紅攤販出售的提拉米蘇后上吐下瀉。
5月27日,記者根據相關信息核查到,涉事商家除有一個流動攤販位,還有一處門店,目前已被蒙城縣市場監督管理局貼上封條。
亳州市12315告知記者,目前此事已被立案審查。
5月23日,安徽蒙城縣的多位網友反映,幾天前吃了當地一店家賣的提拉米蘇蛋糕后身體一直不舒服,出現發燒、惡心、拉肚子等癥狀。23日下午,店家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她正配合有關部門進行調查。
網友發文
網友們反映的情況大體一致,都稱是在20日吃了這家店的提拉米蘇蛋糕,之后就拉肚子。其中一位網友稱,兒子20日晚上吃了一兩口,21日早上就吐了,21日晚上發燒、拉肚子。
一位網友告訴記者,20日傍晚六七點,她和朋友吃了這家店的提拉米蘇后,她就乏力、發燒、想吐、拉肚子,到現在仍需要去診所掛吊瓶治療,朋友的癥狀也類似,此外,其他顧客也反映了同樣的問題。
相關話題下,不少網友評論表示:“她家這么多顧客,就不能良心點嗎”。也有網友表示:“三無的網紅食品,真的很容易踩坑”。
這位網友說,這家店的店主在當地小有名氣,還會到當地的天河廣場等地出攤,她以前也買過這家店的東西,但此前并沒有出過問題。
記者從一位消費者處獲取的截圖顯示,他們命名為“提拉米蘇中獎協商群”的微信群聊中已有上百人,涉事商家在群中致歉,“如果有20日當天購買或吃了提拉米蘇的盡快去正規醫院進行治療”。目前該微信群已被解散。
另據瀟湘晨報,24日蒙城縣政府值班電話接聽人員表示,“沒有網上說的兩百多人那么夸張。出現拉肚子癥狀的病人我們也在積極治療。初步掌握的情況是,他們都在5月20日購買了同一家提拉米蘇。”具體引發原因尚在調查中。
5月26日,新京報記者聯系到蒙城縣城管局市容服務中心,一名工作人員稱,相關部門正配合當地監管部門調查處理此事。經初步核實,涉事攤販為流動商販,其經營地點未在指定服務區域內。
記者查詢發現,根據《安徽省食品攤販備案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食品攤販需先取得縣級人民政府確定的經營區域,再申領《食品攤販信息公示卡》,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派出機構申請備案。
目前,蒙城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已聯合當地疾控中心介入調查此事。
夏季,這些食源性疾病
經常發生↓↓↓
細菌性食源性疾病,在眾多細菌中比較常見的是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蠟樣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食品在運輸、出售和加工過程中很容易被細菌污染。如果在烹飪的時候加熱不徹底,或者一些外面買的熟食在食用前又不再徹底加熱,就容易引發細菌性的食源性疾病。
化學性食源性疾病,常年發生,常見致病因素是亞硝酸鹽和有機磷農藥。
有毒植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見的有發芽土豆中的龍葵素中毒,菜豆類的皂素、血清凝集素中毒,新鮮黃花菜的秋水仙堿中毒,川烏、草烏中的烏頭堿中毒、發苦的絲瓜或葫蘆中的葫蘆素等。
有毒動物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見的是河豚魚的河豚毒素,真菌及毒素性食源性疾病最常見毒蘑菇中毒和霉變甘蔗中毒。
如何預防食物中毒?
選擇新鮮、無變質的食品。購買肉、海鮮等食物時,應注意新鮮度、有無檢疫部門的檢疫章。
控制細菌繁殖。把食品買回家后要及時放進冰箱冷凍、冷藏,冷藏食品之間要有間隙。
及時加工食品。食物在食用前應充分清洗和浸泡,新鮮食品及時加工,尤其是肉類、水產品等更應如此,這樣可有效地預防食物中毒。
縮短存放時間。貯存食物要生熟分開,預防交叉污染。烹調好的食品,應盡量縮短存放時間,最好現做現吃。特別是熟肉制品在無冷藏的條件下,存放時間不宜超過 4 個小時。
不吃隔頓的涼拌菜和剩飯剩菜。若真的要吃,食用前應進行徹底加熱處理,煮熟煮透。外購食品或隔夜熟食更要煮透后再食用。
醫師提醒:
發現中毒立刻做五件事
- 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前往醫院治療。
- 采用簡易的方法進行催吐、導瀉。若出現嚴重中毒情況,請立即去醫院進行血液凈化治療。
- 反復飲用少量糖鹽水,補充體液,防止反復嘔吐導致的脫水、休克。
- 已昏迷的中毒患者,不要強行灌水,以防止窒息。
- 保留中毒人員食用的食品,供專業人員救治參考。
來源 廣州日報、極目新聞、大河報、錢江晚報、人民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