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烏魯木齊5月28日電 (陶拴科)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新疆和田地區于田縣,玫瑰是自然贈予的花朵,更是守護生態、助力鄉村振興的綠色衛士。
5月下旬,走進于田縣阿熱勒鄉的玫瑰花種植基地,上萬畝玫瑰花競相綻放。阿熱勒鄉也臺克孜勒村村民阿孜古麗·吐爾遜種植玫瑰已經10多年,“今年的玫瑰長勢很好,價格也相當不錯。”
在新疆于田縣阿熱勒鄉的玫瑰花種植基地,游客在田間自拍。陶拴科 攝
在于田縣,像阿孜古麗這樣的玫瑰種植戶有2000多戶,玫瑰不僅帶來致富機會,也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
從荒漠到花海的奇跡
于田縣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從和田市出發東行200余公里即可到達,克里雅河流經縣域,氣候環境特殊。
于田縣常年受風沙侵襲。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一系列生態保護和扶貧開發政策,大力推進防風固沙工程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5月以來,新疆于田縣沙漠玫瑰陸續進入盛開期。陶拴科 攝
資料顯示,今年和田地區各縣市種植的玫瑰面積達8.5萬畝,其中7.2萬畝在于田縣。
于田縣的玫瑰種植面積為何如此之大?該縣奧依托格拉克鄉萬畝特色玫瑰種植示范園區的技術員王紅軍給出了答案。“這幾年我們一直在研究這個問題,從種植經驗來看,主要與氣候和土壤條件密切相關。去年我們在公路兩側種植了同一品種的玫瑰,但兩者之間的表現卻有很大差異。可能也就是‘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吧。”
站在于田縣阿熱勒鄉萬方村的田地里,一米多高的玫瑰花,挺拔而優雅。
生態與經濟的華麗轉變
“其實,玫瑰的作用很大,一方面耐旱,可以防風固沙;另一方面可以做玫瑰醬,喝的茶葉里也不能缺少玫瑰,好處很多。”阿孜古麗說。
為了防風固沙,當地一直在努力培育和嫁接,如今已培育出適合沙漠環境、耐旱好養的玫瑰品種。
“現在這里主要種植大馬士革玫瑰、豐華玫瑰、紫枝玫瑰和小葉玫瑰,長勢都很好,適合這邊的氣候和土壤,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很可觀。”王紅軍說。
去年,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最后一段完成的地方,村民們種下了10萬株玫瑰,如今這些玫瑰的存活率達90%。王紅軍說:“我們在種植過程中應用了一些先進技術,比如滴灌系統和土壤改良,幫助玫瑰更好地適應干旱環境。”
“記得小時候種玫瑰花就是為了做玫瑰醬,其他用處不大,而現在不一樣了,玫瑰花產量高,面積大,種的人也多了。”也臺克孜勒村85歲的村民熱合曼·阿卜說:“過去這里每年春秋風沙肆虐,種莊稼都很難,現在村子環境變好了,富裕的人也多了,日子越來越好。”
見證新疆發展的玫瑰傳奇
回望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年來的巨大變化,玫瑰產業的興起正是區域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的生動縮影。
每年花開之際,五顏六色的玫瑰花在陽光下散發出迷人的芳香,絢麗的玫瑰花田吸引無數游客前來打卡旅游。為了充分利用這一獨特的自然資源,當地文旅部門也積極行動起來,推出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發揮玫瑰產業的優勢。
“游客們可以參與玫瑰花的種植和采摘體驗,感受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樂趣,還可以在花田里拍攝美麗的照片,留下難忘的瞬間。”于田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副局長陳璐璐說。
5月以來,新疆于田縣玫瑰陸續進入盛開期。陶拴科 攝
如今,于田縣的玫瑰年產值超過2億元,涵蓋種植、采摘、收購、加工和銷售各環節,形成了從田間到市場的完整產業體系。
隨著玫瑰花的經濟價值不斷顯現,于田縣成立了三家合作社,圍繞玫瑰花研發出玫瑰花馕、玫瑰純露等70多種食品和護膚品,產業結構逐漸從簡單加工向精細加工轉變,產品附加值不斷提升。這些產品不僅豐富了市場,也為當地4000多名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與此同時,當地采用“合作社+電商+農戶”的模式,拓寬了玫瑰產品的銷售渠道。(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