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游報記者 曹燕
提到“敦煌”兩個字,總是讓人心馳神往。作為古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敦煌也是多種文化融匯與撞擊的交叉點,這里的古籍、石窟、壁畫、彩塑、建筑等無不精彩絕倫。近年來,敦煌文化走出敦煌,讓更多人可以一窺它的風采神韻。近期,北京就有多個和敦煌文化相關的展覽,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
不同的敦煌展為觀眾帶來了多維、立體、鮮活的文化體驗 圖片均為中國旅游報記者 陳晨 攝
觀展熱情
5月21日9時不到,中國美術館門口就排起了隊,來自湖北的游客劉騫將這里作為北京之行的重要一站。“聽說‘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特別好,我本身對敦煌文化很感興趣,來北京旅游之前就把看這個展列入了旅行清單。”和劉騫一樣,對敦煌文化抱有濃厚興趣的觀眾不少,其中不乏“二刷”“三刷”者。“我之前去過莫高窟,也看過一些和敦煌文化有關的展覽、紀錄片,怎么看都看不夠。”已經“三刷”展覽的北京退休教師于女士說。
浸透了五千年時光的馬家窯彩陶、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漢代的木簡、集書法藝術大成的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飽滿端莊的唐代菩薩立像……這些原本分別珍藏在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甘肅簡牘博物館及中國美術館的240余件(套)藏品因為“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而相聚,為觀眾呈現敦煌文化的壯美氣象,講述絲路故事。
工作日的中午,前來觀展的觀眾依然很多。當講解員1個多小時的解說結束時,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同樣的觀展熱情也出現在北京展覽館的“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中。在傳統文化愛好者柳林韻的眼中,“這個展可以不出北京,實現‘莫高窟自由’。”展覽規模大, 光復制窟就有9個,其中217窟之前從未走出過莫高窟。???????它們都是莫高窟、榆林窟的特窟,時間跨度從西魏到元代,可以說是每一個時代最精華、最具代表性的石窟。
漢服愛好者曲女士選擇了前段時間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舉辦的“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飾文化暨創新設計展”。為了觀展,曲女士盛裝而來,頭梳云鬢戴花,面飾花鈿妝,上身著紅色上襦,下身著齊胸翠裙,和敦煌壁畫中的女性形象形成了歷史的“對話”。據記者觀察,來觀展的游客中不乏漢服愛好者,猶如從壁畫中走來的人物,與展品相映成趣,營造出沉浸式觀展氛圍,敦煌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
現代轉化
“文物非固化之物,當其審美與文化價值融入新的創造,便真正獲得了生命。”出自“墨韻文脈——甘肅絲路藝術珍品展”介紹中的這句話令人印象深刻。展覽中有多幅出自名家手筆的臨摹作品,潘絜茲的《石窟藝術的創造者》以現代工筆技法重構歷史場景;靳尚誼臨摹的菩薩像則以西方油畫手法重新詮釋壁畫精髓,探索中國傳統繪畫的現代轉化可能。
“臨摹好敦煌壁畫要過線描關、色彩關、還要傳神。”講解員娓娓道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壁畫色彩是第二面貌,是變色褪色之后的色調。臨摹敦煌壁畫既要掌握色彩的演變規律和時代性,還要掌握古代畫師賦彩的程序和方法。”從這個角度而言, 臨摹本身也是藝術,眾多名家的臨摹作品已被敦煌研究院收藏。
“我覺得觀展很有啟發,能看到敦煌文化就像一條長河流淌至今,它是‘活’的,很厚重也很靈動。”從事設計工作的年輕觀眾王燦感慨。
正如“墨韻文脈”總策展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所言:“‘墨韻文脈’的核心是把全國各重要博物館的重要藏品請到中國美術館來,與現當代中國美術家的創作一起構成一個傳統與現代關聯的展覽,通過這個展覽讓大家感受到歷史上的名作,也可以看到近現代特別是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來體現中華文明的連續性。”
“如是莫高”敦煌藝術大展中的復制洞窟是敦煌研究院采用高分辨率的數字攝影技術,對洞窟壁畫進行1:1的高保真復制。這種復制保留了壁畫的細節,盡可能還原了其質感和色彩。踏入復制洞窟,觀眾會被敦煌壁畫細膩入微的筆觸和絢麗的色彩深深感動。“之前去莫高窟沒看過癮,這次過足癮了。”柳林韻說。
“云衣霓裳:2025敦煌服飾文化暨創新設計展”蘊含著傳承、創新的內在邏輯。除了敦煌文化本身的魅力,當代人的賡續傳承、守正創新讓敦煌美學生機勃發。“敦煌壁畫是中國服裝史研究中一塊不可或缺的拼圖,也是藝術創作與設計創新的靈感寶庫。”北京服裝學院敦煌服飾文化研究暨創新設計中心副研究員崔巖說。
多維體驗
有句話說,如果你有幸年輕時見過敦煌,那么它的美,將會跟隨你一生。
“在我看來,敦煌文化就是傳統文化的頂流,讓人著迷讓人上癮。”柳林韻說自己經常會關注哪里又有新的敦煌展,也去過不少,每一個展覽都不一樣。她印象深刻的展覽包括此前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駝鈴聲響—絲綢之路藝術大展”、上海博物館的“何以敦煌”敦煌藝術大展等。“95后”的柳林韻說,周圍像她這樣喜愛敦煌文化的年輕人不少。在她看來,不同的敦煌展創造了多維、立體、鮮活的文化體驗。
當數字時代來臨,敦煌文化不斷融入生活。中國美術館還舉辦了“絲路歌韻:敦煌舞樂服飾展示專場”,以歌舞與服飾展示相結合的形式,弘揚絲綢之路文化,豐富公眾藝術體驗。
在北京展覽館一組展示敦煌壁畫臨摹作品的互動裝置前,孩子們撥動時間的指針,就能看到一幅敦煌壁畫從墻壁、到地仗、線描、壁畫、破損的生命過程,觀察礦物顏料的形成,感受飛天的神采。
北京展覽館在展覽現場設置了文創產品銷售點,以壁畫元素為靈感設計的絲巾、杯子、擺件等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北京展覽館工作人員介紹,在眾多敦煌文創產品中,蓮花飛天藻井絲巾很受觀眾歡迎,它以敦煌莫高窟329窟為主題,此窟的藻井壁畫堪稱莫高窟現存最精美的藻井壁畫之一。
“敦煌文化的線條、圖案,就是傳統文化的審美天花板。”來自江蘇的游客趙女士為自己挑選了一條絲巾。
另外,反彈琵琶冰箱貼、前兔可期鑰匙扣、團龍三層藻井香插等單品也很受觀眾喜愛。“據我們調查,30%的消費者會同步購買展覽數字藏品及系列圖書,這充分展現出敦煌文創產品的強大吸引力和市場潛力。”北京展覽館一位工作人員還提到,展廳一層的“沙洲拾光”咖啡廳人氣火爆。這家咖啡廳以敦煌當地特色飲品杏皮茶為基底,調制出月泉冷萃、如是莫高、琳瑯沉沙和胡沙幽雪4款特色飲品。
從藏經洞發現那天開始,人類對敦煌文化的探索已有一百多年。近年來,出現了眾多和敦煌文化有關的展覽、綜藝、劇目、服飾、文創等。“這是一件好事,說明大家對敦煌文化越來越感興趣。走過幾千年的敦煌文化依然年輕,它是豐富的、多元的、開放的。”一位觀眾說。
來源:中國旅游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