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高考只剩最后幾天,教室里彌漫著緊張的空氣。我習慣性在晚自習后再次巡視教室,檢查電源和門窗。當走過第三排靠窗的位置時,抽屜深處隱約透出一絲微弱的光——一部正在充電的手機靜靜躺在那里,像一顆定時炸彈。
我的心猛地沉了下去。是那個平時沉默寡言、成績中游的男生。
手機屏幕亮起的那一刻,我腦海里閃過無數念頭:怒火、失望、規章制度的鐵面、他父母焦慮的面容、甚至他可能被取消考試資格的可怕畫面。高考當前,任何閃失都可能讓三年努力付諸東流。我幾乎要伸手拿出手機,當場質問。
但我停住了。
班主任的艱難選擇
我輕輕合上抽屜,走到走廊上,深吸了一口微涼的夜風。
高考前發現學生私藏手機,對班主任而言,是一場無聲的風暴。
- 高壓下的本能焦慮: 最后沖刺階段,任何意外都像尖刺扎在神經上。手機背后隱藏著游戲、小說、分心、睡眠不足甚至早戀的想象,每一個都可能成為壓垮高考的稻草。焦慮感如濃霧彌漫,幾乎淹沒了理性思考。
- 規則與人情的拉鋸戰: 校規校紀明確禁止手機入校,尤其高考前夕。不處理,是對規則的褻瀆,也可能助長不良風氣。嚴懲,又怕成為壓垮學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規則是冷的,人心卻是溫熱的,這溫度在高考高壓下更加灼人。
- 溝通的懸崖: 學生藏手機本身就意味著防備。如何打破這堵墻?嚴厲訓斥可能換來沉默抵抗甚至崩潰;溫和勸導又怕被輕視,起不到警示作用。高考前的學生,神經緊繃如琴弦,一句話的力道若拿捏不準,可能驟然崩斷。
那一刻,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行動指南:理智與溫度并行
1. 按下“暫停鍵”,先降溫再處理
- 強壓怒火,離開現場,給自己和學生一個冷靜的空間。沖動之下的任何決定都可能釀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 切忌當眾發難。青春期的自尊在高考壓力下格外脆弱。一個眼神示意或輕敲課桌,課后再單獨溝通,是為彼此保留尊嚴的底線。
2. 深度溝通:從“發生了什么”到“為什么發生”
- 避免質問,嘗試理解: “最近壓力是不是特別大?” “晚上休息得好嗎?” 打開心扉比直接索要手機更重要。
- 傾聽背后的聲音: 是難以承受壓力需要宣泄出口?是深夜焦慮無法入眠?是重要信息需要聯系?還是單純的自律松懈?每一個行為背后,都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或無處傾訴的困境。
3. 靈活處理,尋找“最優解”而非“最嚴懲”
- 替代方案優先: 學生需要聯系家人?提供辦公室電話或我的手機。擔心錯過重要信息?約定固定時間查看老師轉達的消息。需要聽音樂解壓?提供我的MP3。那次,我默默遞給他一個充電寶:“手機放我這里保管,充電寶借你,考完試完整歸還。”他眼神中的錯愕和感激,至今難忘。
- 明確底線與臨時方案: “手機必須交老師保管至高考結束,這是規定。但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解決你的實際困難(如聯系家人、查資料)。”
- 家校緊密協同: 立即與家長溝通情況(而非告狀),共同商討高考期間的支持方案,確保學生情緒穩定。強調目標一致:全力護航高考。
4. 后續跟進:持續關注
- 溝通后密切觀察學生情緒和行為變化。高考前的任何風吹草動都值得重視。
- 在后續班級管理中重申紀律,但避免針對該生的公開批評。集體提醒比個體點名更能維護脆弱的心理安全。
那晚,那個男生低著頭把手機交給我時,聲音哽咽:“老師,對不起,我就是…心里慌得睡不著。” 我拍了拍他的肩膀,沒多說,只把充電寶塞進他手心。之后幾天,他眼神中的沉重消散了些許,自習課也多了幾分專注。
高考前,班主任與學生,都成了“熬鷹人”——在漫漫長夜中彼此守望,既要磨礪鋒芒,又怕折了翅膀。
教育是靈魂喚醒靈魂,尤其在這千鈞一發的高考前夕。一個沖動沒收的動作,可能毀掉一個家庭的期望;一次飽含理解的靈活處理,卻能成為學生一生的暖意記憶。規則是骨架,溫度才是血肉,支撐學生走向考場的,是這兩者共同鑄就的從容與力量。
教育最深的智慧,有時并非在“嚴格執行”處閃光,而是在“如何執行”的縫隙中,透出那束理解的光。
真正的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高考在即,愿每一部被暫時保管的手機,都不再是師生間的隔閡,而是心照不宣的信任契約——這份契約的背面,共同書寫著:前程珍重,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