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北京頻道
5月28日,2025年和平街街道第二十屆鄰居文化節開幕。本屆文化節以“共朝美好 和悅睦鄰”為主題,即日起至11月,百余場文化惠民活動將在街道陸續開展,涵蓋文藝展演、技能培訓、體育賽事等多個領域,為居民打造“家門口的文化盛宴”。
本屆文化節以文化為紐帶,發布“共生文化圈”,4大專業文化團體、3所高校、2家企業和社會單位、2所中小學成為轄區文化建設“合伙人”,深度參與社區文化建設,共同探索“文化+”基層治理新模式。
社區小舞臺“長紅”20年 多方參與節目共創
自2005年首屆鄰居文化節以社區文藝匯演的形式起步以來,和平街街道鄰居文化節已連續舉辦20屆,地區文藝團體、企業、中小學和高校都積極參與,與居民開展文化共創,用一個個精彩的節目,反映身邊人和身邊事。
從最初的單一文藝表演,到如今包含文化展演、志愿服務、群眾競技、非遺傳承的綜合性文化活動,文化節實現了從“社區小舞臺”到“文化金招牌”的華麗蛻變,為居民文化生活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選擇。
“每一屆文化節都是鄰里情的美好見證。”和平街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第一屆文化節以“我們都是好鄰居”為主題,居民們用鑼鼓與舞蹈敲開了鄰里間的心門;第八屆文化節推出的“民間連鎖博物館”讓社區手藝人成為文化傳承者;第十六屆的原創詩朗誦《你好新時代》則以群眾語言抒發了家國情懷。
今年,文化節進一步升級,通過“文旅+百業”模式,聯動轄區高校、文藝院團以及周邊社區資源,不僅保留了傳統文藝活動,還創新推出了“美育學校”、乒乓球友誼賽、群眾文藝品牌團隊認定等特色活動,滿足居民多元化需求。
開幕式現場,和平街街道駐地單位中國交響樂團、中國煤礦文工團的專業演出、街道原創舞臺劇《我怎么知道》與朝陽區安貞、小關、香河園、太陽宮,東城區和平里等周邊街鄉選送的精彩節目同臺獻藝,充分展現了區域文化聯動發展的豐碩成果。
發布“共生文化圈” 12家成員單位落地29項文化共建項目
鄰居文化節,不僅是一場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作為本屆文化節的最大亮點,和平街街道以轄區“四院三校”為基礎,正式發布“共生文化圈”。“共生文化圈”依托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首批吸納北京化工大學、中國交響樂團、和平街街道等12家成員單位,落地29項文化共建項目,推動“轄區大鄰居”與“社區小鄰居”攜手共治。
目前,“共生文化圈”正在進行的項目有:街道與北京化工大學聯合開展的“趣味科學 探索之旅”趣解小實驗項目,帶領學生見證科學與文化的碰撞;北京中醫藥大學通過“四時養正·節氣有方”中醫藥文化進社區項目,將中醫藥文化傳承融入社區生活;北京服裝學院的“墨韻美育”非遺文化傳承項目,用時尚與傳統的融合展現文化之美;中國交響樂團的器樂、聲樂文藝演出藝術指導進社區項目,將高雅藝術送到居民家門口;煤礦文工團的文藝敬老愛老活動,用藝術傳遞溫暖與關愛。此外,育人共同體項目更是涵蓋了中國作家協會——中國現代文學館參觀學習、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參觀學習、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博物館參觀學習、北京化工大學——高校開放體驗日、和平街一中開放體驗日、朝師附小悅文化體驗日等多個精彩內容。
“‘共生文化圈’不僅是資源整合平臺,更是基層治理創新的重要實踐。”和平街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該項目通過資源共享、活動聯辦等方式,實現了從居民自發參與到專業機構支撐的轉變,促進了社會單位與居民之間的良性互動,為社區文化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未來,和平街街道將以“共朝美好·和融共治”黨建品牌為引領,深化“睦鄰、近鄰、友鄰”理念,繼續以文化節為紐帶,推動“黨建+鄰里”模式向縱深發展,著力構建“一核三圈”治理體系,即黨建核心圈、文化共生圈、便民生活圈、共治朋友圈,推動社區從“地理單元”向“精神家園”轉變,繼續加強與周邊街道和社會單位的合作交流,努力打造“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