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經濟報記者 宋明增
5月28日,清晨的清豐縣六塔鎮武藝寨村,鵝鳴聲聲,生機盎然。數千只肉鵝在基地內成群結隊,或踱步覓食,或戲水振翅,勾勒出一幅鄉村振興的生動圖景。這片熱鬧的養殖基地,正是返鄉創業青年晁岳慶扎根家鄉、逐夢田野的縮影。
從“鴨司令”到“鵝產業領路人”
2005年,晁岳慶從信陽農林學院畜牧獸醫專業畢業,懷揣對農業的熱愛投身畜牧行業。2010年,他敏銳捕捉肉鴨養殖商機,返鄉創辦清豐縣首個規模化肉鴨養殖場,創新“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13年間,他憑借過硬技術贏得“鄉村鴨司令”的稱號,累計幫扶百余戶農戶增收,成為當地致富帶頭人。
轉型養鵝,蹚出富民新路子
面對市場變化,晁岳慶始終思考如何拓寬鄉親們的增收渠道。2022年赴重慶考察時,鵝產業的廣闊前景讓他眼前一亮。“鵝耐粗飼、抗病性強,鵝肉、鵝絨、鵝肝等市場需求旺盛,特別適合留守村民參與。”他輾轉黑龍江、吉林等地調研,最終成立河南省龍濮眾贏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啟肉鵝規模化養殖新篇章。
“鏈”式發展,共富路越走越寬
晁岳慶的創業路始終與鄉親緊密相連。他免費提供技術指導,推行“統一供苗、統一防疫、統一回收”模式,解決農戶“不敢養、不會賣”難題。目前,公司已吸納30余名村民就業,月均收入超4000元;帶動周邊50余戶養殖肉鵝超萬只,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村民王大姐感慨:“跟著晁總養鵝,咱家蓋了新房,日子更有奔頭了!”
展望未來:打造全產業鏈助振興
“單打獨斗成不了氣候,必須抱團發展。”晁岳慶正籌劃建設屠宰加工和羽絨生產線,推動產業從養殖向深加工延伸。他通過短視頻平臺分享養殖技術,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創業。“要讓鵝產業成為家鄉的金名片!”站在鵝舍旁,這位新農人目光篤定。
如今,武藝寨村的鵝鳴聲正奏響鄉村振興的協奏曲。晁岳慶用專業與情懷證明:一只鵝可以帶動一個產業,一個產業更能富足一方水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