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改革立潮頭 實干挑大梁”?大眾報業集團駐地媒體聯合采訪?東營行活動走進東營市利津縣。
記者來到東營市利津縣鹽窩鎮黃河口灘羊產業園4200畝的標準化養殖基地內,400棟高標準羊舍整齊排列,目之所及是成群的綿羊,“咩咩咩”的羊叫聲此起彼伏。
養殖戶趙子彬正騎著喂料車喂羊,“水、電、環衛等全由產業園負責,我們養殖戶交租金就能使用高標準羊舍,每個棚能養1000只羊,而且各種設施都齊全,機械化喂養,10分鐘就能喂完一圈,工作輕松不少。”趙子彬說。
作為有多年養殖經驗的養殖戶,趙子彬對產業的變遷升級感觸頗深,“以前在村里養殖區散養,全靠人工,每天早上4點就得起床,給羊拌料、喂料、飲水、查病,晚上10點以后才能休息,一天能走3萬步,非常辛苦。”
鹽窩鎮的肉羊育肥始于上世紀80年代,那時以散養為主。2019年,黃河口灘羊產業園建成投用,高標準建設400棟肉羊養殖棚,鹽窩鎮的肉羊養殖產業也由傳統散養的1.0模式跨入標準化、規模化養殖的2.0模式;2022年,為使黃河口灘羊產業的標準化程度更進一步,園區建設了100棟3.0版本養殖棚,采取牧光互補、高床養殖模式,黃河口灘羊產業由此邁入3.0時代!
黃河口灘羊產業園的全貌。
在3.0版本的牧光互補養殖棚前,鹽窩鎮畜牧辦主任吳星華介紹,棚頂配套建設的光伏發電設施現年發電量達2604萬度,預計年收益651萬元,實現政策破局與經濟效益雙突破。養殖棚里高床下安裝糞污收集設施,可實現糞污日產日清,降低了病亡率,減小了養殖氣味。
這種“棚頂發電、棚下養殖”的模式,不僅破解了傳統養殖的污染難題,更讓鹽窩鎮成為全國肉羊標準化養殖的示范樣板。趙子彬感慨:“原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如今養羊輕松多了。園區還集聚了剪羊毛、清理羊糞、屠宰加工、獸醫服務等配套產業,一個電話就能上門服務”。(大眾新聞記者 孫川 趙士偉 李明)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