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歷史學家王笛的最新歷史非虛構新書《中國記事(1912-1928)》,近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12-1928年是中國歷史的轉折時期。本書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西方人的視角,觀察那個大變革時代,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以及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在中國的西方作家、學者、記者、外交官、旅行者,如芮恩施、杜威、鮑威爾、賽珍珠、司徒雷登、史迪威、阿班等人,從北京、南京、上海到廣州,留下了他們的足跡,記載了他們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狀況和民生百態的觀察和了解。
新書分享會現場。人文社供圖
書中還原了巴黎和會、華盛頓會議的歷史場景,深入討論顧維鈞等中國外交官收回山東權益的艱難過程。書中還配有48幅珍貴圖片,從視覺上把讀者帶回歷史現場。
王笛經過細密的中英文資料耙梳,發掘出中國近代歷史上,孫中山、陸徵祥、顧維鈞、胡適等重要人物的事跡,并且挖掘了普通人的言行以及與大歷史之間的關聯。
例如,第12章《巴黎和會大博弈下的小插曲》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1919年5月3日,那正是巴黎和會各國博弈爭鋒正激烈的階段,也是五四運動爆發前夕,來自紐約的王先生給《紐約時報》寫了一封讀者來信,在《紐約時報》上引發了一場小小的筆戰。王笛出于對“小人物”參與“大事件”討論的好奇,開始了追蹤之旅,從而牽扯出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王笛。人文社供圖
王笛說,過去他研究中國歷史,根據的是中文資料,通過中國人的眼光來看中國的歷史;現在從西方人的角度,他們觀察到的中國,和中國人自己理解的中國,是不一樣的。
“西方人看待中國的觀點是有局限的,特別是在那個時代。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們看到的也可能是我們看不到的問題。”王笛說,“在使用這些資料時,一定要非常小心,哪些是他們的局限、偏見,哪些是他們的真知灼見,我們要很冷靜地分析和討論。”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說,書中反復出現的“覺醒”一詞,是當時觀察者對中國的核心描述。這種覺醒體現在女性參與革命、社會觀念轉變等細節中,呼吁關注被傳統敘事遮蔽的群體。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