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放學接兒子回家,小區(qū)里遇見了同樓層的隔壁鄰居,也剛好接她家四年級的女兒回來。只是我發(fā)現(xiàn),鄰居家小女孩蔫頭耷腦地跟在媽媽身后,像被霜打過的茄子。
一問才知道,小女孩在學校有個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最近她這好朋友跟班里另一位同學走得很近,都不跟她玩了。她因此心情非常低落,覺得好朋友被搶走了,甚至連帶著跟媽媽也生悶氣!
來自《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中的數(shù)據(jù):在10-12歲的兒童中,有37%存在過度依賴同伴關系的傾向,這個比例較五年前增長了近兩倍。
在孩子的世界里,友誼能使他們獲得快樂和支持,但如果過于依賴同伴的友誼,則很容易丟失自我,變成一個“友情腦”!
何為友情腦?通常具有這3大特征
有一次我?guī)鹤訁⒓右粋€夏令營活動,看見一個小女孩抱著膝蓋坐在角落哭,身邊圍了3個工作人員。原來她因為好朋友去參加另一個活動沒叫她,竟整整哭了半小時,怎么勸都停不下來!
這種把友情放在第一位,甚至將自我價值完全寄托在友情上的狀態(tài),正是典型的“友情腦”。或許有家長覺得,孩子只是比較重感情而已。
可實際上,友情腦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表現(xiàn)為:
??情緒過山車
倘若孩子擁有一份穩(wěn)定且高質(zhì)量的友情尚好,否則的話,就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這類孩子情感特別敏感,不自信,而朋友的一舉一動都能牽動他們的情緒。
這種情緒的劇烈波動,本質(zhì)是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他們需要通過朋友的反應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價值。因為相比大人,孩子更需要朋友,又或者說他們太害怕孤單和被孤立了!
??討好型人格
我在小區(qū)游樂場里,看見過一個小姑娘,為了加入跳繩的小團隊,主動幫別人拿水壺、遞跳繩。結(jié)果卻是,自己累得滿頭大汗最后也沒玩成一下。
這種“討好式社交”背后,其實是孩子深深的恐懼——他們害怕被拒絕,所以愿用無底線的妥協(xié)換取同伴的認可。就如心理學中的“橡皮筋定律”,拉得越緊越容易斷,過度討好只會讓關系失衡!
??社交焦慮癥
之前聽一位家長說,她家女兒每天晚上都會問她:明天我還能跟XX一起玩嗎?還會自己拿她手機向?qū)Ψ郊议L的手機發(fā)信息,睡覺前必須要確認一遍,確保沒有漏掉好朋友的消息。
孩子這種近乎偏執(zhí)的關注,就像是把友情當成了救命稻草。但其實,他們越是關注,就越容易患得患失,而且一旦失去,必定會整個人陷入崩潰!
這樣養(yǎng)孩子,最容易養(yǎng)成“友情腦”
在一個兒童社交觀察節(jié)目中,專家們發(fā)現(xiàn)一個驚人現(xiàn)象:父母90%的社交引導都存在認知偏差!日常生活中,這些誤區(qū)正悄悄地把孩子推向“過度依賴友情”的深淵。
把友誼當成“剛需”
比如我們看到孩子不合群,就會說:“你怎么不去跟他們玩?”“要多交朋友,一起玩才開心”“今天交到好朋友了嗎”“誰是你的好朋友呀?”……
這些對話,會讓孩子下意識覺得:自己沒有朋友,是不正常的。發(fā)展心理學告訴我們,6-12歲兒童本就處于“同伴依賴期”,如果過度強調(diào),反而會強化孩子“朋友是剛需”的執(zhí)念。
用陪伴填滿所有空白
咱們這一屆孩子啊,都是嬌養(yǎng)著長大的,從沒離開過父母身邊。而然“24小時保姆式陪伴”也在弱化孩子們獨處的能力。有研究表明,獨處時長與自我認知深度呈正相關。
有朋友陪伴固然很好,但人生在世,我們需要度過很多一個人的“無聊”時光。所以只有讓孩子學會獨處,接納孤獨,才能成長過程不懼怕失去一些“毒友誼”。
親子關系的影射作用
強勢父母培養(yǎng)出的孩子,往往沒什么主見,會習慣性順從朋友;而忽視型家庭的孩子,往往更更容易患上“社交饑渴癥”,甚至因此成為討好型人格。
這兩種家庭的親子關系,就是兩個極端,都會讓孩子在友情中過度索取或過度付出,最終失去平衡。這樣的友誼,要么自己很累,要么對方很累。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邊界
我們要治愈孩子的“友情腦”,并不是讓他們變得情感冷漠,而是要讓他們既有擁抱世界的勇氣,也有保護自我的鋒芒。
1.我們要為孩子植入一個“社交彈性”的思維。比如,和孩子一起做一個“朋友輪盤”。在上面分出:最佳損友,普通玩伴和潛在好友等區(qū)域。
這樣孩子就能直觀地看到社交的多樣性。當孩子感到為難時,我們可以告訴他,選朋友就像購物一樣,如果這個牌子暫時缺貨,選其他口味代替也是可以的。
2.我們還要為孩子專門打造一些獨處的時光。比如家里布置一個孩子的秘密基地,放上他喜歡的玩具、繪本和日記本等,孩子無聊時自然去這里消遣時光。
當然,獨處能力要需要循序漸進地鍛煉。當孩子學會與自己相處后,就不會把過多的情感需求投射到口別人的身上。
3.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重構(gòu)家庭互動模式。比如每天留出一點時間,和孩子進行無干擾的對話。
我們可以引用三重提問法:先問事實(今天發(fā)生什么有趣的事),再問感受(當時你是什么心情),最后問思考(如果是你會怎么做)。
通過這樣的方式,漸漸讓孩子懂得:真正朋友之間的相處,是互補而不是控制和委曲求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