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李懷磊
“半馬”跑道上,41歲的孫先生突然放緩了腳步,足底熟悉的痛感如警報般響起,“筋膜炎又犯了”。
這是今年五一,在聊城舉行的半程馬拉松比賽上孫先生的遭遇。近三年來,在享受奔跑的快樂背后,多種運動損傷也如影隨形地跟著他,“現在每次跑步都像在和自己談判。”他苦笑說。
運動康復師為馬拉松選手處理急性運動損傷。
“跑馬”三年,腳后跟像踩了個釘子
自2022年起,體重超標、多個體檢指標亮起紅燈的孫先生開始踏上跑道。有跑步底子的他日常跑量從5公里很快上到了10公里,身體的第一個告警是來自膝蓋的隱痛。特別在上下樓的時候,這種不適感隨著他跑量的增多感覺越發明顯。根據醫生建議,他減了跑量,頻次也從幾乎每天跑到每周兩到三次,后來覺得膝蓋沒事了,他將跑量又提了上來。
2022年5月,孫先生第一次參與“半馬”,人群中他跑得興奮又酣暢,以至于跑完以后左腳拇指指甲蓋被鞋頂得泛起淤青、發黑都沒感覺,這在他看來不是啥事兒,但源自腳底的疼痛讓他不得不重視起來。
“那感覺像腳后根踩了釘子。”在醫院,孫先生被診斷為足底筋膜炎,拿了點藥膏和鎮痛藥,休整兩個多月后,他又重返了跑道。
“跑起來的那種感覺讓人上癮。”孫先生說,他喜歡那種釋放的感覺。除了日常跑,孫先生也開始輾轉國內城市“跑馬”,北京、天津、日照、濟寧……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越跑越快,不斷刷新著個人PB,但也開始了與筋膜炎的“拉鋸戰”。
2023年5月的兗州半馬,孫先生完賽用時116分鐘,創造了個人最佳成績,獲得極大成就感的同時,他的膝蓋、足底都開始疼痛,后來通過針灸和沖擊波治療,有了好轉,“但感覺不明顯,醫生建議先停段時間,等完全好了再跑”,又是一段時間的休整。當年9月,孫先生又踏上了跑道。經過幾次中等強度的跑步后,孫先生感覺“沒事了”,然而在當年11月的濟寧半馬中,沒收住的孫先生又一次“跑傷”——足底又疼了起來,又回到了治療、休整中。
“完全停下是不可能的!”2024年,孫先生又開始了“跑馬”,一年當中,“雖然有小傷,膝蓋和足底有時也有感覺,但通過控制強度,總體感覺還可以”。
時間到了2025年4月19日,孫先生參加了陽谷半馬,11天后的5月1日,孫先生又出現在了聊城半馬的跑道,在賽程最后一段,他腳底板又開始疼了起來,他“咬牙硬撐到了最后”。然而,這次的代價是大的,第二天早晨,他右腳后跟幾乎不敢著地,癥狀比以往都嚴重,沒辦法,他走進了康復機構,直到如今,還一直在休養。
2025聊城“半馬”現場,選手在比賽中。
運動損傷,身邊很多人都有
像孫先生這樣的并非個例,類似網球肘、半月板磨損、腰肌勞損等等運動損傷,時常困擾著眾多的運動愛好者。
濟南市民趙先生是一名羽毛球運動愛好者,打羽毛球已經近十年,2024年12月底,他被診斷為高爾夫球肘,這是一種常見的肘關節傷病,“開始時感覺胳膊肘不舒服,當時也沒太在意,一直堅持打,到了去年春節前后,越來越疼,沒法再打了,嚴重的時候連擰毛巾都費勁。”趙先生說,休息了半個月后,感覺沒事了,又打了兩次還是不行,于是進行了針灸、吃藥等治療。在2025年3月份,趙先生便一直休養,到了3月底感覺已經好了很多,因為4月份單位有羽毛球比賽,就想先試著打打,結果一打又開始疼了。這次他去了濟南一家三甲醫院,“在醫院做了針灸,醫生開了幾種活血的藥”,醫生建議先別打多休息。經過長時間的休息,5月中旬,感覺好了的趙先生又出現在了球場,高強度的對打進行了8局都沒事兒,在最后兩局時,一個接球動作可能幅度較大,肘關節又疼了起來……
聊城市民張先生已經打籃球十多年,平時一周打一到兩次,近兩年來飽受膝蓋傷痛的困擾,具體癥狀包括積液、疼痛、蹲下起立困難等,試過針灸、吃藥等多種辦法,也是一直處在好了打,打多了又疼的往復中。
山東省中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楊久山表示,在全民健身熱潮下,運動損傷并非職業運動員的‘專利’,也飛入了尋常百姓家,各種急性、慢性運動損傷患者都有很多臨床案例,醫院科室也一直處在高位運行狀態。
2025聊城“半馬”現場,選手在比賽中。
根據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殷慶豐掌握的情況,除了像扭傷、韌帶的損傷斷裂等急性運動損傷,更多的是慢性運動損傷,“門診每年接診的病例在20%到30%的速度增長,以年輕人為主,集中在20到50歲左右的年齡段”。
對此,深耕濟南多年的小琢運動康復的主理人計懿芳也深有感觸,在濟南專業做運動康復以來,她見證了運動康復市場快速增長的腳步,從最初的“競爭者”幾乎沒有,到如今各種運動康復機構不斷涌現。
據運動康復產業聯盟、復旦大學運動醫學研究所等機構發布的《2023―2024年版中國運動康復產業白皮書》統計,全國近4.3億有長期運動習慣的人群中,約1億是運動損傷人群。
“運動損傷其實離我們非常近,常常發生在身邊。”楊久山表示,很多運動愛好者由于保護意識不強,姿勢習慣不當,強度過大等,加上缺乏專業的防護、康復知識,在運動過程受傷也就見怪不怪了,另外還有很多運動損傷患者平時根本不當回事兒,就醫普遍滯后,以至小問題變大毛病。
運動損傷,真沒啥好法?
“針灸”“貼膏藥”“吃藥”“理療”“少運動”……這是不少運動損傷者試圖獲得康復過程中的遭遇,然而很多人的狀態就像孫先生,陷入了多年的循環往復中。運動的快樂,只能由損傷來買單嗎?
濟南一家運動康復機構的負責人對此表示,合理的運動是強健身體的,就拿運動損傷來講,一個平時不大運動的人相比保持適度運動習慣的人更容易遭遇運動損傷。在康復中,目前像“針灸”“貼膏藥”等方法,很多時候解決的是短期的問題,就像“治標”,如若要更放心的重返運動,需要針對性的康復訓練,但很多運動愛好者由于耐心、費用等問題忽略了這些,導致傷痛極易反復。
在濟南一家運動康復機構,康復師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
在山東大學第二醫院運動醫學科主任殷慶豐看來,一些急性運動損傷通過及時的治療,后期恢復一般是沒大問題的,但對于一些如關節等慢性的運動損傷,由于其發病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加上有一些還存在退行性變,一些損傷是不可逆的。但是,通過一些針對性的康復鍛煉,通過鍛煉周邊肌肉等組織,能將這個傷痛控制到一定范圍之內,或者是用機體的代償能力把這個傷病逾越過去,這樣便可以重返運動場。
殷慶豐介紹,由于我國運動康復行業起步較晚,拿省內來說,目前單獨設有運動醫學相關科室的醫院非常少,無論專業機構也好還是相關人才也好,整體還有不小的醫療缺口,而目前私立康復機構水平參差不齊、收費標準也不一,這也導致了很多運動損傷患者無所適從,各種原因下,相當一部分的運動損傷是被耽誤了。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運動前的熱身、運動中的防護、運動后的拉伸,配合適當的強度,預防意識上來了,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運動損傷發生。”采訪中,多位運動康復科專家提醒,治療運動損傷,一定要選擇專業的醫院和機構,進行科學的評估,通過針對性的系統的康復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能重返運動的。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