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鳳年中,西域有二梵僧,至五臺山,赍蓮花,執香爐,肘膝行步,向山頂禮文殊大圣。遇一尼師,在巖石間松樹下繩床上,端然獨坐,口誦華嚴。時景方暮,尼謂梵僧曰:尼不合與大僧同宿,大德且去,明日更來。僧曰:深山路遙,無所投寄,愿不見遣。尼曰:君不去某不可住,當入深山。僧徘徊慚懼,莫知所之。尼曰:但下前谷,彼有禪窟。僧依而往,往尋果見禪窟,相去可五里余。二僧一心合掌,手捧香爐,面北遙禮,傾心聽經,聆聆于耳。初啟經題,稱如是我聞,乃遙見其尼,身處繩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光,赫如金色,皎在前峰。誦經兩帙已上,其光盛于谷南,可方圓十里,與晝無異。經至四帙,其光稍稍卻收,至六帙都畢,其光并入尼口。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云:震旦國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恒于中住,今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萬菩薩俱。其山在岱洲南忻洲東北,名五臺山。首楞嚴三昧經云:文殊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佛;又央崛摩羅經云:文殊是東方歡喜世界摩尼寶積佛。彼神尼之境界,必文殊之分化,以示梵僧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白話譯文
儀鳳年間(676),西域有兩位梵僧,朝五臺山,手持蓮花,捧執香爐,以拜代步,向山頂禮文殊菩薩。(走到深山中)遇到一比丘尼,在巖石間松樹下繩床上,端身獨坐,口誦華嚴。
當時天剛黑,比丘尼對梵僧說:“比丘尼不應和比丘同住,大德請離開,明天再來。”梵僧說:“這里山深路遠,沒有投宿之處,請不要遣單。”比丘尼說:“既然你們不去,那我也不能在這住,我去深山住。”梵僧聽后內心慚愧,徘徊不定,不知該怎么辦。比丘尼又說:“前谷往下走有一個禪窟(修禪者住的巖窟)。”梵僧依照尋找,果然見到禪窟,(就住了下來)。
這里距離比丘尼住處有五里多,兩位僧人一心合掌,手捧香爐,向北遙遙作禮,專心聽(比丘尼誦)經,歷歷入耳。開始讀經題,然后是“如是我聞……”遠遠看見比丘尼身處繩床,面南而坐,口中放出金色光明,照亮山峰。誦了兩帙經后,光明盛滿谷南,方圓十里,像白天一樣。讀到四帙,光明漸漸回收,到六帙都完,光都回入比丘尼口中。
據《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記載:震旦國(即我國)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有許多菩薩,常住于此。如今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一萬菩薩同在其中。這座山在岱州南折州東北,即是現在的五臺山(今山西省內)。
《首楞嚴三昧經》記載:文殊是過去平等世界龍種上尊王佛;又《央崛摩羅經》記載:文殊是東方歡喜世界摩尼寶積佛。這位神尼的境界,必是文殊的分身化現,以示梵僧。
▍版權聲明:
○ 本文轉自靈隱寺,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