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張姐結婚后和婆婆同住,本想著“一家人不分你我”,結果日子越過越擰巴。
孩子該怎么喂、衣服該怎么洗,甚至連醬油該買哪個牌子都能吵起來。
張姐委屈得直掉眼淚:“我掏心掏肺對她好,咋就處不好呢?”
楊絳先生曾說過:“人活著,少管閑事、少說閑話,管好自己的事,反省自身的錯誤,不給別人添堵,也不給自己惹禍,便是一種福氣。”
不得不說楊絳先生這話說的真的太有道理了。
婆媳相處也是這個理,其實,婆媳之間的關系也沒那么復雜,就像楊絳先生說的那樣,最簡單的相處方式往往是最好的,記住一個字——“少”,日子就能順溜不少,婆媳關系才會越和睦。
第一:少依賴,靠自己
很多媳婦剛結婚,總想著“有人幫襯多好”。
就說生孩子這事,不少婆婆拍著胸脯保證:“你只管生,我負責帶!”
可等孩子真落地了,情況卻大不一樣。
數據顯示,有近60%的家庭在育兒問題上產生過矛盾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承諾沒兌現”。
女性產后身體虛弱、情緒敏感,這時候太依賴別人,很容易失望。
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出現,生孩子前,小兩口就把“生育金”攢好,每個月固定存一筆錢,哪怕不多,日積月累也能派上用場。
要是婆婆愿意幫忙,咱就多買點禮物、常帶她出去玩,把這份情記在心里。
要是婆婆不方便,直接拿這筆錢請個靠譜的育兒嫂,自己也能安心養身體。
自己手里有錢,心里就不慌,少了依賴,矛盾自然就少了。
第二:少接觸,減少摩擦
兩代人生活習慣、觀念想法都不一樣,住在一起難免磕磕碰碰。
研究表明,婆媳同住的家庭,矛盾發生率比分開住的家庭高出40%。
都說“距離產生美”,要是條件允許,最好分開住;實在沒辦法,也要劃分好“地盤”。
比如規定客廳是公共區域,臥室是私人區域,沒經過允許不能隨便進。
平時盡量少碰面,有事讓老公傳話。
第三:少掏心掏肺,處得太近容易栽跟頭
好多人結婚前,都聽過婆婆說“以后把你當親閨女”,這話聽聽就算了,別往心里去,太把自己當“自家人”,反而容易受傷。
同事小慧結婚時,她婆婆天天噓寒問暖,等孩子一生下來,婆婆就借口說“腰不行了,得回老家養養”,甩下孩子就走了。
小慧剛開始納悶了好久,后來想明白了:跟婆婆處得太近,把自己當 “親閨女”,反而容易失望。
現在她見了婆婆客客氣氣,平時沒事不咋摻和,逢年過節拎點水果補品回去,反而處得挺順當。
婆媳相處就跟刺猬取暖似的,靠得太近會扎傷彼此,保持點禮貌距離最合適,這樣的關系也更長久。
第四:少妥協,該拒絕就拒絕別都順著來
在原則問題上,千萬不能一味妥協當軟柿子。
朋友曉琳為了討好婆婆,孩子吃什么、穿什么都聽婆婆的,有一回婆婆非給 6 個月大的娃喂雞蛋羹,曉琳不敢攔,結果孩子全身過敏進了醫院。
從那以后,曉琳學會了拒絕:“媽,醫生說孩子現在不能吃蛋清,您看孩子撓得難受,咱以后聽大夫的行不?”
婆婆一開始不高興,后來看孩子確實好了,也沒再說啥。
記住,委屈自己換不來真心。
遇到事讓你老公去溝通,畢竟是親兒子,說話比你好使。
第五:少期待,降低心理預期
俗話說:“待越高,失望越大,最后氣得都是自己。”
表姐,剛結婚那會,她就覺得 “婆婆真好,跟親媽似的”。
后來生孩子,想讓婆婆來照顧月子,婆婆說 “我還得幫你小叔子帶娃呢”,表姐一下就心寒了。
后來表姐慢慢想通了,婆婆和親媽終究是不一樣的。
婆婆能幫你帶帶孩子、搭把手,那是情分;不幫你,也是本分。
別總想著“以心換心”,把標準放低一點,互相尊重就夠了。
心里不抱太高期待,偶爾給點糖,反而覺得溫暖。
結語
婆媳相處,說白了就是“距離產生美”。
以上幾個“少”,都是過來人踩過坑才明白的道理。
日子是自己的,把心態放平,把邊界劃清,一家人才能和和睦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