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對不起,剛剛我跟小伙伴出去玩,不小心又把衣服弄臟了!”
“說了多少次了,叫你注意別把衣服弄臟了,你這孩子怎么就不長記性?”
相信這樣的場景,對于很多家長而言,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一幕了。
曾經我對待兒子也是像這樣,直到某一天他哭著對我說:“媽媽是壞人,我不要媽媽了。”
我才意識到我記賬本一樣的嘮叨,正在不知不覺中消耗孩子的勇氣,讓孩子變得敏感和膽怯。
一、“記賬本”式的媽媽,只會消耗孩子的能量
在以前我總是事無巨細的來要求自己的兒子,鞋帶要系好,玩具完了要收拾,吃飯的坐姿要正確,甚至于喝水我都要求他要拿穩,不要撒出來了。
一旦孩子這些事情沒做好,我便會指責他,嘮叨他,把之前他犯了同樣錯誤的事情拿出來說。
我以為這樣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好,越來越懂事。
但現實卻恰恰相反,孩子變得越來越敏感和小心翼翼,甚至于有時候為了避免犯錯,他會逃避去做某件事情。
到后來我才意識到,我這樣像記賬本似的嘮叨,實際上是在消耗孩子的能量,讓孩子害怕去做某件事情。
?解決方法:別再揪著孩子的錯不放,多給點鼓勵和耐心。
比如玩具沒收拾的時候,別一上來就嘮叨,可以跟孩子玩"玩具送回家"的游戲,和孩子比賽,看誰把玩具更快更好地放回原位.
要是孩子做得好,就趕緊夸:"寶貝好棒,玩具都乖乖回家了."
要是孩子沒做好,也別著急數落,可以說:"這次沒放好,下次肯定能放得又快又好."
二、當“充電寶”式的媽媽,讓孩子不再膽怯
當我意識到我的記賬本事的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傷害之后,我開始轉變思路,學會去做一個充電寶式的媽媽。
當孩子不小心把水撒在地上,我不會再板著個臉去教育他,反而會笑著說:“寶貝,我們一起來玩個游戲吧,看誰先把這個地板先擦干凈。”
以前對于孩子的嘮叨和督促,我也將其轉變為了孩子更加喜歡的“任務闖關”,比如穿好衣服需要多少分鐘?玩具玩完后有沒有積極收拾?今天吃飯有沒有挑食?
當孩子完成了任務或者相較以前有進步以后,我便會給孩子獎勵一朵小紅花,等到小紅花積累到了一定的數量,便帶孩子去他最喜歡的游樂園玩。
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夠感受到做好生活中的這些小事,給他帶來的“能量”。
?解決方法:用有趣方式替代嘮叨督促,給孩子正向激勵。孩子在小任務里得到了鼓勵和樂趣,慢慢就有自信啦,也更愿意去做好這些事。
三、做引導型的父母,而不是指責型的父母
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他們的精力始終是有限的。如果孩子經常受到父母的指責,他們在做某件事的時候,往往思考的不是怎么把這件事做好,而是這件事沒做好,父母罵我怎么辦。
國內有位兒童心理學家的實驗表明:經常被家長指責和嘮叨的小孩,作業的錯誤率比其他小孩要高20%左右。
因此,我們作為家長,在孩子犯錯后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應該是指責,而是引導孩子去解決問題,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
?解決方法:孩子犯錯是常有的事,別一上來就指責,可以陪著孩子一起解決問題,多給點理解和支持,讓孩子在錯誤里學到東西,慢慢就會越來越棒啦。
比如孩子畫畫,不小心把顏料弄到衣服上了。別忙著生氣指責,就說:“寶貝,這顏料弄到衣服上啦,不過沒關系,說明寶貝畫畫很投入。我們一起想想怎么把衣服弄干凈。”
然后和孩子一起找辦法,一邊找一邊還能跟孩子講講怎么避免下次再弄上顏料。
結語
各位家長請牢記:不要用指責去消耗孩子的能量,而是用陪伴和鼓勵為孩子賦能,讓孩子能夠“滿格的能量”,去面對成長中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