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張欣 邊萬莉 實習生余姿樺
編 輯丨楊希
曾幾何時,香奈兒的菱格紋、LV的老花圖案是都市女性的精神圖騰,那句戲謔的"包治百病",曾道盡奢侈品作為情感載體與身份符號的雙重魔力。
然而2024年的消費市場,卻見證了這場信仰的崩塌:當香奈兒銷售額同比下滑4.3%、LV母公司LVMH利潤14年來首現下跌,曾經無往不利的奢侈品神話,正在寒潮中褪去光環。
在奢侈品 "漲漲漲" 的慣性敘事中,"買包等于理財" 一度成為一種另類投資邏輯。但當寒潮來襲或許我們才發現,奢侈品的金融屬性本質是營銷幻象,而理財與硬通貨的確定性,正讓消費者回歸理性 —— 買包能否增值或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不確定的周期中守住資產安全線。
奢侈品行業寒潮來襲
頭部公司業績大跳水
5月16日,世界三大奢侈品集團之一的Richemont(歷峰集團)發布 2025財年報告(2024年4月至2025年3月),營業收入同比增長4%至 214億歐元,但營業利潤同比下滑1%至37.6億歐元。中國所在的亞太市場成為業績重災區,營收同比下降13%,其中中國市場跌幅達23%,核心品牌卡地亞業績承壓被指為亞太業務疲軟主因。
奢侈品“三巨頭”中的另外兩家在2024年也面臨著同樣的困境:LVMH(酩悅·軒尼詩-路易·威登集團)營收同比下降2%至846.83億歐元,凈利潤同比下降17%至122.5億歐元;Kering(開云集團)營收同比下降12%至171.94億歐元,凈利潤下降62%。
Kering旗下Gucci處于轉型調整期,Burberry在2025財年營收同比減少 17%至24.61億英鎊,調整后營業利潤暴跌94%。此外,Chanel在2024年的銷售額為187億美元,同比減少4.3%;營業利潤為44.79億美元,同比減少30%。其中,Chanel 在亞太地區營業收入同比下滑最多(-9.3%),錄得92.33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LVMH最新出爐的2025年第一季度業績也低于預期。國泰海通證券研報顯示,報告期內LVMH 收入同比下降1.9%至 203.1 億歐元,收入增速較 2024 年第四季度有所放緩。從地區來看,歐洲市場表現最佳,美洲市場次之,亞太市場相對較弱。歐洲市場得益于當地及游客需求旺盛;美洲市場環比略有改善;亞太市場中,日本市場已回歸正常水平,但中國市場放緩趨勢仍未改變。
另據貝恩公司《2024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2024年,受消費者信心不足、消費外流加劇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下降18%—20%,基本跌回2020年的水平。其中,皮具箱包同比下降20%—25%。
奢侈品行業的寒潮還牽連了相關高端商業體。連續13年蟬聯全國銷冠的北京SKP,2024年銷售額暴跌17%至220億元,被南京德基廣場以245 億元反超。2024年4月,博?;鸸傩召彵本㏒KP45%股權。業內分析稱,華聯集團近年資金壓力顯著,2024年凈利潤預期大幅下滑,此次出售為資產優化舉措。另據媒體報道,同期恒隆、太古旗下商場收入普遍下滑6%,新世界百貨啟動全國關店,上海恒隆廣場客流量銳減22%。
貝恩數據顯示,中國自2008年起發展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消費市場,2020年前年增速超20%,2020—2021年疫情期間境內消費逆勢上揚。但 2022—2023年行業進入系統性調整,2024年這一趨勢持續深化。中原證券研報指出,中國奢侈品市場正從高速增長轉向結構性調整,品牌需在存量競爭中重新定義價值。
實地探訪二奢店:性價比成關鍵詞
行業寒潮之下,二手奢侈品市場成為觀察消費轉向的晴雨表。一般而言,當專柜新品銷售遇冷,消費者對“花小錢買大牌”的需求往往呈現逆勢增長,催生出“買二奢=抗風險”的新邏輯。但實際市場遠比理想狀態復雜得多。
“我認識的做二手奢品包的(人)都在瘋狂清庫存。大概從前年開始吧,價格開始大跳水。”一位二手奢品從業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的感慨,揭開了當下二奢市場的真實面。5月28日,記者實地走訪位于北京三里屯 SOHO的多家二手奢侈品(簡稱 “二奢”)門店,窺見行業冷暖。
在一家小型門店內,店主介紹香奈兒部分CF款 “大號” 二手價約2.5萬元,而專柜價高達近10萬元。門店宣稱擁有獨立鑒定體系,可以對接第三方中檢機構并支持部分款式調貨。記者注意到,盡管地處人流密集區域,實際到店客流量較為有限。
三里屯二手奢品店,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實習生余姿樺 拍攝
另一家店鋪的工作人員強調,二手市場性價比優勢顯著,客戶若近期不打算使用所購包包,可回售給門店。“預算4000到5000元,可考慮 LV 小款或冷門色系?!?這類建議成為不少追求性價比年輕人的選擇。
一家在京滬兩地設有分店的連鎖二奢門店,因品類齊全(涵蓋包袋、手表、首飾、服裝)且參與熱播劇布景拍攝而走紅,吸引眾多年輕消費者打卡。店員指出,僅愛馬仕、香奈兒和 LV 屬于 “真正保值” 品牌,其經典款兼具耐過時與強流通性。而Gucci、Dior、巴黎世家等品牌則因 “專柜工價高、二手價低” 成為 “高性價比” 代表 —— 例如 Gucci Marmont 專柜公價2萬元,二手售價僅6000元;Dior 戴妃包專柜價近4萬元,二手價9800元。
店員建議,消費者可以通過二奢市場規避部分品牌 “一出專柜就跌價甚至腰斬” 的風險,稱二手購入不僅性價比高,出手時虧損也相對有限。門店還提供寄賣服務,“寄賣價優于回收價”,以此推廣 “用一段時間再換包” 的循環消費理念。
“買二手包需兼顧實用與保值,建議選擇經典顏色和熱門款式,如香奈兒黑金cf 或 LV 月亮包,這類款不僅不易過時,轉手也更便捷?!?某連鎖二奢店店員提醒,二手交易需警惕假貨與成色不符問題,“買家應選擇承諾正品保證并支持第三方鑒定的門店,仔細查看‘95新’‘85新’等成色標注,主動與賣家溝通護理情況、壓痕位置及修復可能,避免信息誤導?!?/p>
從買包增值到理財優先,黃金或成新寵
“買的幾只包每年漲1000元,買的股票卻全在跌?!鄙缃黄脚_上有消費者稱。數據顯示,2015—2023年Chanel CF年均漲價約8.5%,愛馬仕Birkin鱷魚皮款年增值率10%—15%,部分稀有款拍賣價達發售價3—5倍。
這種漲幅對比銀行存款及理財收益形成“比價效應”。一方面,銀行定存利率低迷,5月20日國有大行下調存款利率后,活期利率降至0.05%,一年期定存利率低于1%。另一方面,理財收益走弱。民銀研究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18日,固收類理財近3月、近1年收益率分別為2.46%、2.69%,現管類近7日年化1.42%。另據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報告,2024 年末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2.65%,較年初降0.29%,呈持續下降趨勢。
假設以10萬元本金計算:定存年收益約950元,理財收益約2690元,而頭部款奢品包理論增值可達1萬元。不過,這種收益建立在“頭部品牌 + 經典款+完美保存”的嚴苛條件上,普通消費者難以復制。
貝恩公司《2024 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報告》顯示,中國內地個人奢侈品市場的寒流已波及大多數品牌。消費者因信心不足而選擇謹慎消費,成為市場下滑的主因。即便韌性更強的VIC(Very Important Client)客戶,在奢侈品消費上也較以往更為保守,在經濟下行周期中傾向于 “分散風險”,將支出轉向更多種類的保值型資產。
消費者譚小姐坦言,“購買奢侈品包時更看重款式、品牌與品質。經典款不僅好搭配,也不易過時”。她明確表示不會將包袋視為理財工具,僅認為 “低價入手高價值產品是一種理財思路”。相比之下,她更傾向通過 ETF 基金或銀行存款保值,“風險小、流動性強”。此外,入手幾只包后,她的消費欲望明顯趨于理性,“如今看到新款也不會沖動購買”。
“奢侈品包作為另類投資標的,其價值呈現顯著兩面性,消費者需理性審視其中的機遇與風險。”奢諾名品主理人李昌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
其一,稀缺性驅動溢價效應。限量款、停產款或特殊材質款(如愛馬仕 Birkin 鱷魚皮材質)因供給端嚴格管控,年增值率可達10%—15%。部分稀有款在拍賣市場表現突出,成交價可達發售價3—5倍,這類產品的投資屬性依托于品牌刻意維持的“供給剛性”。
其二,頭部品牌的壁壘效應。愛馬仕、香奈兒等頂級品牌憑借百年工藝積淀構建定價權,以Chanel Classic Flap為例,2015—2023年數據顯示其年均漲價幅度達8.5%,即便在經濟波動期,這類品牌溢價仍展現出抗周期特性,成為部分投資者的保值選擇。
其三,二級市場流動性分化。The RealReal報告顯示,奢侈品包整體轉售周期平均為45天,流動性優于藝術品等另類資產。但市場呈現明顯分化:頭部經典款如愛馬仕Birkin轉售周期可縮短至21天,而非經典款折價率普遍達30%—50%,部分滯銷款甚至面臨長達6個月的流通困境。
胡潤研究院《2025胡潤至尚優品》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高端消費市場規模同比下降2%至1.63萬億元,其中傳統奢侈品市場受高端珠寶、腕表和箱包市場低迷影響,整體跌幅超8%。該報告還表示,回顧2019—2025 年高凈值人群投資行為,2020年成為關鍵分水嶺,疫情后黃金躍居首選投資標的并持續受捧。
報告顯示,受訪高凈值人群未來一年投資熱情持平,15.7%仍將黃金列為首選。“24歲用3個月工資搶限量包,30歲把買包錢換成金條”“香奶奶不如黃金香”,今年以來,隨著宏觀環境不確定性增強,黃金再度成為投資新寵,小紅書上眾多買金博主紛紛分享投資經驗。35歲的王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對購買奢侈品包的熱情早已消退,今年已斥資20萬元購入黃金,計劃進行長期投資。
當行業寒潮來襲,市場正在告別“包治百病”的盲目時代。對普通消費者而言,奢侈品的使用價值才是核心,“買包理財”不過是品牌營銷編織的投資幻象 —— 正如李昌春所言:“奢侈品包投資更適合具備行業認知、存儲條件和風險承受能力的高凈值人群。任何消費品的金融屬性都是副產品,而非必然價值規律?!?/p>
SFC
本期編輯 黎雨桐
21君薦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