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二十余年的探索和發展,以及新技術、新器械的不斷涌現,房顫消融已成為房顫治療的重要手段,在指南中的推薦級別也顯著提升,為房顫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療選擇。在第25屆心律學大會(CHRS 2025)暨2025年河南省醫學會心電生理與起搏學學術年會上,醫脈通特邀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蔣晨陽教授進行專訪,圍繞房顫消融領域的新進展、脈沖場消融的發展、醫工合作推動房顫消融領域發展及未來展望等話題分享獨到見解。
醫脈通:隨著相關循證醫學證據的更新和累積,房顫消融的適應證進一步拓寬,推薦級別得到提升。請您分享一下,近年來在房顫消融領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進展和突破?
蔣晨陽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基于射頻消融及冷凍消融積累的諸多循證證據,房顫消融在指南中的推薦級別不斷提升。房顫導管消融已成為房顫一線治療方案。近年來,房顫消融領域在以下三個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值得我們關注:
第一,脈沖場消融(PFA)。眾所周知,傳統熱消融技術(如射頻消融及冷凍消融)為非組織選擇性,可能導致鄰近組織、臟器損傷,引起膈神經麻痹、食管損傷等并發癥,嚴重者會導致心房食管瘺、胃輕癱等。此外,傳統射頻消融每個位點消融時間通常需要數秒至數十秒,效率相對較低。PFA技術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這些問題。PFA通過非熱機制實現組織消融,提高了消融效率,而且沒有已知射頻消融的相關并發癥。因此,PFA有望成為房顫消融領域的重要變局者。
第二,影像系統。目前,臨床主要采用X線透視結合三維標測系統進行房顫導管消融,可大致判斷導管在心臟中的位置,無法直接看到導管是否真正貼靠在目標結構上。心腔內超聲(ICE)可以幫助醫生直觀地看到心臟內結構,顯著提升了患者舒適感及手術安全性,同時避免了X線暴露,醫生無需穿著鉛衣,改善了醫患雙方的診療體驗。目前,國內使用最多的仍是2D ICE。最近,4D ICE已獲得美國FDA批準,可正式應用于臨床。相較于傳統的2D ICE,4D ICE能夠提供更全面的心腔結構信息,為房顫消融提供更安全、便捷的影像引導方案。
第三,標測系統。房顫導管消融不同于其他外科手術,是一種基于解剖學和電學(涉及毫伏級微電位)的介入治療技術。對于深入了解房顫時的電生理變化,以及充分挖掘電學機制的奧秘等方面,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隨著高精度標測系統的不斷發展和相關輔助工具的研發,我們對于房顫電生理機制的理解和檢測能力正在逐步提升,這為解決房顫消融中的關鍵問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醫脈通:近年來,PFA作為房顫消融領域的一項革命性技術,以其組織選擇性和安全性優勢備受關注。請您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談談PFA從技術引入到本土化應用的發展歷程?
蔣晨陽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PFA技術的興起為中國本土企業提供了與全球先進水平同步發展的機遇。雖然PFA技術在國外起步較早,但直到近年才真正被應用于房顫治療領域。得益于國內完善的產業基礎和研發能力,中國企業在PFA領域的發展勢頭迅猛,多家企業已相繼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PFA設備,并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的上市批準,成績非常喜人。此外,國內工程技術人員以高度的專業精神,深入聽取臨床醫生的反饋意見,并能夠快速進行技術優化,使PFA技術更好地契合中國臨床實踐需求。
中國房顫患者群體龐大。傳統的消融手術多采用局部麻醉方式。然而,國際上PFA手術普遍采用全身麻醉或深度鎮靜,手術時間較長。目前,國內正在研發有望實現無需全身麻醉且安全有效的PFA技術,即在患者清醒鎮靜狀態下即可完成手術。未來,這一技術的成功研發將可能會顯著提升中國本土PFA產品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更可能在國際醫療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為全球房顫治療提供更優解決方案。
醫脈通:醫學知識與工程技術的深度結合為房顫消融等心律失常治療領域的自主創新和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您認為,醫工融合如何助力開發出更符合我國臨床需求的原創診療設備和技術?對于其未來發展您有何期待和展望?
蔣晨陽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中國醫工融合已經取得長足的發展。過去,臨床實踐主要由臨床醫生主導,盡管臨床發現諸多問題,但往往缺乏有效的解決途徑。例如,臨床醫生雖有創新的設計理念,但因缺乏與工程師、科學家的協同資源,難以將想法轉化為實際解決方案。現在,特別是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充分發揮其橋梁作用,將臨床醫生、工程師和科學家緊密聯系在一起。臨床醫生提出實際問題,工程師和科學家們將其轉化為科學問題,并通過跨學科合作加以解決,最終將成果應用于臨床實踐,形成完整的閉環。此外,中國科研人員以勤奮著稱,通過多次迭代優化,自主開發的原創醫療工具和產品不僅高度契合臨床需求,而且兼具安全性和高效性,展現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力。
未來,需要進一步加強醫工合作。隨著醫工合作深度和廣度的不斷拓展,相信將有更多來自中國品牌的消融工具和解決方案在全球醫療領域占據重要地位,為世界醫療技術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專家簡介
蔣晨陽 教授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
主任醫師,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心內科副主任、房顫中心主任,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主任委員,國家介入培訓基地起搏與電生理專業指導教師,國家心血管疾病管理能力評估和提升項目(CDQI)房顫中心秘書長,醫促會心律與心電分會常委,浙江省心電生理與起搏分會副主委,浙江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心律分會副主委,浙江省介入心臟病學分會常委
主持和參與國家級和省級多項課題,獲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擔任《中華心律失常雜志》、《中華心血管病雜志》、《PACE》、《Heart Rhythm Case Report》、《Cardiovascular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s》、《Cardiology Discovery》等多個專業雜志編委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