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上周,館花才剛和大家分享了經典科幻動畫。
沒想到,剛溫習過動畫界經典科幻老片以后想去看新片時,卻會經歷這么一場“視覺暴力”。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能懂一下本花心里的落差?
是的,本花說的就是兩周前上線的《愛死機》第四季。
可以說,《愛死機4》比前三季最差的一季都還要差出一個檔位。
比豆瓣6.9更可怕的還有什么?是豆瓣4.8。
還是一整周除了打分人數外的所有數字都紋絲不動的“豆瓣4.8”。
本來幾乎所有的電影大號都紛紛發文感慨這一季質量的斷崖式下跌,本花想著要不就別寫它了吧。
然而在“進一步不如不進,退一步越想越無語”的進退維谷之下,本花選擇......
01
“不想干了”的自殺式創作?
十集居然沒有一集能打的?
在看《愛死機4》之前,本花從未想過“豆瓣短評比劇集正片精彩”的事情,會發生在這樣的大IP身上。
它甚至比自己的第二季還要不知所云。
看完整10集的本花的內心感想,甚至如《愛死機4》自己的臺詞所言:
整個《愛死機4》給本花的印象大概就是兩部貓片、一部魚片、一部考拉片、一部恐龍片,以及四部外星人片——不要說封神了,連能鎮場子的一集都拿不出來。
永遠的神
也是永遠的神
更是神中之神
如果非要本花挑選出整體還算OK的一集,那本花大概會選擇第九集《Smart Appliances Stupid Owners(智能家電,低能主人)》。
至少人家真的有梗、有生活,并且毫不掩飾自己要向短視頻“短平快”靠攏的決心。
客觀來說第九集的確是看起來成本較低但最有效而有創意的一集,盡管它在技術、畫風、文戲、結構上看起來都甚至沒有多突出。
但是該集的導演挑選了智能家電中較為普遍的幾種家具——恒溫器、智能牙刷、安全監控系統、空氣凈化器、智能淋浴噴頭、華夫餅制機、某充電小玩具、智能馬桶、自潔貓砂盆。
并借他們之口吐槽人類的許多陋習。
比如按說明書所言能清除牙齒表面堆積的99.9%牙菌斑的智能牙刷,就吐槽自家男主人茶德使用自己的頻率過低(一周一次)。
吐槽他因為不刷牙導致口腔內衛生條件變得極其惡劣,連喜歡舔PP的狗都躲著他的嘴,牙縫里的培根肉都是1996年的。
笑死我了
再比如空氣凈化器吐槽喜歡吃扁豆的一家之主認為自己是在給家里除臭,可空氣凈化器只是清除空氣中的灰塵與顆粒物而不是甲烷。
它非常真誠地疑惑自己的主人究竟是怎么做到“一直以來都能無視自己一直在生產溫室氣體”這件事的。
還比如華夫餅制機。
據它口述,自己是男主人42歲第一次擁有自己的公寓時,他父母送的喬遷禮物。然而這位哥整天都只知道吸一些林則徐到死都視為仇讎的玩意兒,廚房、廚具動都沒動過。
因此這臺壯志未酬的華夫餅制機,化身詩人發出哀嘆:
當然,這樣的短片如果出現在某音上,點擊量大概會非常高,然而它卻出現在《愛死機》短片集中,或許也是一種“大材小用”“壯志未酬”。
但小創意有之,趣味性有之,在“愛,死亡與機器人”的話題探討上卻沒有什么壯舉,它也無法引發觀眾的深度思考與挖掘。
就......很離譜
不難理解為什么網友給《愛死機4》的評分普遍這么低,與分數成反比的是在它開播前網友對它情緒高漲的期待。
然而哪怕本季有前幾季封過神的大佬加盟,別說重回巔峰,就連爭取不要做倒數第一都沒有做到。
比形式主義者走過場還要敷衍的紅辣椒樂隊Live和微觀世界篇;
比夢想家白日做夢還要虛無巨嬰;
不如學《長安三萬里》讓李白直接詩朗誦作BGM的“恐龍抗狼”......
嗯,這是官方中字。
看到還有觀眾認為第五集的“貓片”——《The Other Large Thing(另一個巨物)》在本系列中制作得也相當不錯。
第五集的內容講述的是一只被絕育的貓咪,對自己懶惰、廢物又脾氣大的主人夫婦懷恨已久,但都苦于沒有反擊的力量與機會。
直到有一天,主人們為了減輕家務活而買回來一臺全能機器人,貓咪終于準備好帶著機器人大干一場。
然而故事到這里便戛然而止。
許多人覺得第五集這只貓咪可愛、故事設定不虛浮并且講得還算有頭有尾,因此給予它不那么差的評價。
但本花想說,同樣是點亮了貓咪自主意識的設定,同樣是以“貓咪絕育”這一極具生活化的場景為背景,同樣是玩反轉/反差。
我們《膠囊計劃》系列短片的《喵十一》,做得真的比它好很多,無論是故事完成度,還是畫風。
02
惰性不是個性
技術也不是藝術
畫風,這才是本花在這篇文章中真正想要探討的主題。
盡管《愛死機》前幾季也有許多色調偏暗、黑咕隆咚的畫風,但是給觀眾的整體觀感依然是豐富的、眼花繚亂的、目不暇接的。
哪怕不說一戰封神的《愛死機1》,就說頂著《愛死機2》的壓力制作回歸的《愛死機3》,劇照截圖望過去也是極為多元的。
《愛死機3》豆瓣劇照首頁截圖
奇幻、戰爭、驚悚、動作、環保等題材,太空歌劇、賽博朋克、狼人、吸血鬼、黑色喜劇、平行歷史等元素,在第四季已經看不見。
取代這種多樣性的是故事類型——宗教與屎尿屁的單調,還有畫風的單一。
《愛死機4》的畫風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陰暗、昏黑的,且尺度再次被打開,裸露的鏡頭雖然不多,但血腥暴力的鏡頭屢屢彰顯存在感。
更別提臺詞中屢屢被提到,或者說調侃的“性”。
從妙趣橫生到低俗平庸,《愛死機4》絕對是不美的。
當代著名美學家施昌東曾說——
“藝術并不局限于美,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對象不僅僅是‘美的東西’,而是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生活,包括丑的東西。”
莫非本季的創作者們不是在創作《愛,死亡與機器人》,而是在創作《全員黑化中》?
但是仿佛不再有個人思考的“吃老本”式單一畫風本質是一種懶惰。
然而,惰性不是個性,技術也不是藝術。
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們自己的創作,哪怕國內創作如B站《膠囊計劃》系列、《中國奇譚》系列,優酷《貓行東方》系列,騰訊《原創動漫短片集》等,都各有各的批判或沉寂。
但在美術風格上總算是長各家之所長,漂亮綺麗的。
作為受眾為大眾的藝術創作者,盡管你擁有刻畫丑的權利,但大眾卻始終是審美的。而作為受眾為大眾的藝術創作者——
“當你沒有審美的時候,其實它已經造成了你底線的一個洼地。”
不如去看現場就是說......
當然,《愛死機4》最荒謬的在本花看來是第六集的“魚片”——《Golgotha(各各他山)》。
本來第六集的故事或可制作得非常恢弘而有深意。因為盡管它披著宗教的外衣,但實際上講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社會哲學。
它說的是一群見慣了同類的人類高層,在驟然接收到外星人的交流訊息后,一邊懷疑一邊信仰,一邊戒備又一邊貪欲四起。
他們忘記了自己不久前才因為石油泄漏導致海洋生態被破壞殆盡。他們“引狼入室”,以還算友好的姿態迎接那些生活在氣態行星中的海洋外星人。
也不知道是真的信仰地球的海洋生物,還是只想找一個借口侵略地球,這些外星人打著交流的旗號獲取人類微不足道卻又足以自取滅亡的“友好”,最后還是毫不手軟地對人類的性命進行收割。
一群傷害了海洋生物的人類,居然放任一只海洋生態里的外星人,去征求另一只海洋生物關于人類未來去留的意見。
這不哲學嗎?
可是這集的重點并不是這個故事被拍得毫無水平,而是在以“動畫劇集”為定位的短片集中,竟然出現一集幾乎大半部分都是用真人演員拍攝的故事。
不但網友對這種荒誕不敢置信,連本花都對自己的眼神產生了懷疑。
真實對話
官方中字。
總之,看完《愛死機4》后本花產生了一個疑問:
在這個AI愈發流行的時代,究竟是誰在拋棄人與AI間那些最大的差異?
本文編輯:第三方陣營玩家
【征稿信息】
第四屆CIAC征稿開始啦!
15w+獎金,四大賽道,大咖評委陣容
也許下一個插畫新星就是你!
(點擊下圖查看征稿詳情)
【賽事合作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