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9
5月28日,我有幸成為北京大學25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期末展示的評委之一。第一次是11位參與者進行匯報,其中有兩位年輕同學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的表現像一面鏡子,映照出當代教育中最為珍貴的轉變。
那位立志成為牙科醫生的女孩,在PPT中多次展示自己身著護士服的照片;那位一開場就談“生涯戰略”的男生,已然將目光投向校園外的廣闊天地。兩位同學看似平常,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諦:真正的生涯規劃不是象牙塔里的紙上談兵,而是與社會需求緊密相連的生存預演。
那位女孩展示的護士服照片,遠不止是職業憧憬的簡單表達。在當今這個注意力經濟的時代,她已經無師自通地掌握了“個人品牌”的構建藝術。每一張職業裝照片都是對專業身份的提前演練,每一次公開呈現都是對職業形象的精心打磨。這種看似超前的自我營銷意識,恰恰反映了當代青年必須面對的生存現實,在高度競爭的社會中,專業能力只是入場券,而個人品牌的塑造能力往往決定職業發展的高度。正如管理學家湯姆·彼得斯所言:“在這個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職業生涯的CEO?!边@位北大學子尚未走出校門,就已經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她的行為印證了“人生無處不銷售”的現代職業法則。
而那位談“生涯戰略”的男生,則展現了更為深刻的社會化思維。他將個人發展置于戰略高度進行系統規劃,這種思維方式通常只出現在成熟職場人士身上。值得玩味的是,他的戰略視角并非源于抽象的理論學習,而是來自與社會的早期互動。這種“社會化思維”的萌芽狀態,正是當前高等教育中最稀缺又最珍貴的元素。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曾強調:“教育不是為了生活做準備,教育本身就是生活。”這位北大學子的表現生動詮釋了這一點,他已將校園學習與社會實踐融為一體,使生涯規劃不再是靜態的藍圖,而成為動態的社會適應過程。
我個人認為,當代生涯規劃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范式轉變。個人建議,傳統的“情懷導向”規劃模式,也就是基于個人興趣和理想設計職業路徑,正逐漸讓位于“價值導向”的新模式,強調個人發展與社會需求的精準對接。這種轉變不是對理想的背叛,而是對現實的清醒認知。生涯規劃,也不是一場show,而是自己真正去腳踏實地干事情的基礎。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雙重沖擊下,職業世界的變動速度遠超以往,個人必須將自身置于更廣闊的社會系統中思考,才能找到可持續的發展路徑。那位談戰略的男生之所以令人眼前一亮,正是因為他已經積極主動,先人一步的把握了這一關鍵動向。
將生涯規劃轉化為社會預演,需要教育者和學習者共同努力。對高校而言,意味著打破象牙塔的圍墻,將社會實踐嵌入課程體系;對學生而言,則需要主動尋求與社會的連接點,在實踐中檢驗和調整自己的職業假設。北大的生涯課,讓我感動的在于,很多大一新入學的學生,已經開始慢慢探索自己,向內看、向外看、向己看等等,多元角度、系統化、動態化的去關注自己的未來,在現在的時間,更多的去探索和發現。正如之前我們提到的,德國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成功經驗表明,當學習與工作形成良性互動時,個人的職業適應力會顯著提升。北大生涯課程中涌現的這些案例,正是這種教育理念的生動體現。
站在更高的視角看,優質的生涯規劃教育實際上是在培養“社會連接者”,那些能夠敏銳把握社會需求,并將個人發展與之相契合的人才。這種連接能力將成為未來社會的核心競爭優勢。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像那位北大男生一樣,以戰略眼光看待個人生涯,像那位女生一樣懂得專業形象的價值,我們的高等教育才真正實現了“育人”與“用人”的無縫銜接。
生涯規劃的本質,或許就是一場持續終生的社會化過程。從校園到職場,從理想情懷到價值創造,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接方式。北大學子們的表現讓我們看到,當教育能夠培養這種連接能力時,年輕人就能在變動不居的時代中找到自己的坐標,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需求的雙贏。
這或許就是生涯規劃最深刻的意義,它不僅是關于如何謀生,更是關于如何在復雜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活出完整而有意義的人生。
#北大生涯課# #眾晟悅納# #生涯戰略# #情懷與現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