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
龔先生
“紅老頭事件”仍在持續發酵。
7月8日晚,@抖音辟謠發布視頻稱:針對“南京紅老頭”事件“已核實237人身份”“11人被檢測出HIV(艾滋?。╆栃浴边@一謠言點,平臺迅速發現、主動與相關部門核實相關線索并立即進行處置。
在此之前,江蘇省南京市公安局江寧分局已針對“南京紅老頭事件”發布警情通報稱:焦某某(男,38歲,外省來寧人員)假扮女性,相約與多名男性發生性行為,并偷拍視頻在互聯網傳播。網傳南京60歲大叔男扮女裝及與千余人發生親密行為信息不實。
(圖源:“江寧公安在線”微博號)
按理說,在警方發出通報后,沸沸揚揚的“紅老頭事件”就已經畫上了階段性句號,謠言就應該停止傳播。但貌似“有鼻子有眼”的新謠言又開始粉墨登場,原因無他,獵奇或已成社交媒體時代最有效的流量密碼,而真相,往往淪為犧牲品。
“紅老頭事件”發酵的軌跡清晰可見,最初可能只是小范圍內的真實案情討論,但隨著信息傳播,每經過一個節點就被添油加醋:60歲取代38歲;“多名”膨脹為“千余人”;警方介入后,“237人身份被核實”??這些變異并非偶然,而是遵循著某種“傳播規律”——越是離奇、越是挑戰常識、越是滿足窺私欲的內容,越容易獲得轉發和討論。
社交媒體時代,信息的病毒式傳播不再依賴真實性,而是取決于它激發情緒的能力——恐懼、憤怒、驚奇等“高喚醒情緒”,成為內容傳播的隱形推手,而客觀冷靜的事實陳述,往往無人問津。
在這場謠言傳播的合謀中,每個參與者都難辭其咎:普通網民追求刺激,在點擊與分享;自媒體賬號為了“10萬+”,在不擇手段地夸大其詞;甚至部分社交媒體平臺,也在推波助瀾。
(圖源:新華社)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大腦處理信息時存在“消極偏好”——負面消息往往比正面消息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當這種認知偏差遇上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便形成了謠言傳播的“完美”溫床。算法不問真假,只計算熱度,越是容易引發激烈反應的內容,越會被優先展示,于是就形成了一種“越離奇越真實”的悖論。
從更深層次看,此類事件的瘋狂傳播折射出轉發者的一種病態心理——一方面是對涉性話題的過度好奇,另一方面則是對“異類”群體的獵奇與排斥。而“60歲大叔男扮女裝”的敘事,恰好滿足了這部分群體對“變態”的想象,同時也為其提供了一個可以安全宣泄道德優越感的對象。
對謠言及其傳播的治理,面臨三重困境。
首先是技術困境,當前AI深度偽造技術已經能夠以假亂真,而鑒定技術卻相對滯后;其次是法律困境,我國雖已出臺《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等法規,但對謠言制造者,尤其是普通轉發者的追責仍存在取證難、界定難的問題;最后是社會困境,網民素養參差不齊,不少人依然抱著“寧可信其有”的態度在參與傳播。
(圖源:新華社)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構建“免疫系統”——平臺方應當優化算法推薦機制,建立“真實性權重”評價體系,對未經證實的消息降低推薦優先級;媒體必須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在搶時效與保真實間找到平衡點;政府部門則需要進一步完善謠言預警與溯源機制,提高響應速度。
而作為普通網民,我們或許可以在面對驚人消息時,先停頓三秒思考信息源。如果發現這是謠言后,要勇于成為“糾錯節點”。
“紅老頭事件”會在一時的喧囂中過去,但類似的謠言傳播,仍將反復發作。在信息過載的時代,我們每個人既是潛在受害者,也可能成為無意加害者。構建清朗網絡空間,不僅需要技術手段的升級、制度設計的完善,更需要每個網民從追逐流量轉向尊重事實,從情緒宣泄轉向理性思考。
真相要跑贏謠言,靠的是集體理性戰勝個體獵奇——這或許是我們從“紅老頭事件”中能獲得的最寶貴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