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斗溫度要控制在80℃,手腕用力得勻,這樣麥稈的纖維才能舒展開,燙出來的顏色才能均勻。”5月22日下午,在陜西蒲城縣興文麥草工藝專業合作社的創作室里,省級工藝大師陳美玲正俯身指導工人熨燙麥稈。只見她手持電烙鐵,小心翼翼地在一塊麥稈片上輕輕熨燙。隨著溫度升高,麥稈漸漸泛出金黃的色澤。
在合作社的工作室里,陳美玲指導工人進行麥稈畫熨燙。
另一邊,合作社負責人賀小媛正捧著一幅剛剛完成的麥稈畫仔細看著——畫中一只金鳳凰展翅欲飛,每一片羽毛都由麥稈拼接而成,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可是我們今年的新品,光這一幅就要用一千多根麥稈,從選料到拼貼得兩個多月。”她笑著說。
推開合作社作品陳列室的大門,仿佛闖入了一個用麥稈編織的平行世界:2.4米長的《清明上河圖》上,虹橋下的水流用麥稈天然色差呈現波光;《金陵十二釵》人物裙裾的褶皺,來自麥稈高溫燙烙的深淺變化;最令人稱奇的是一幅立體《孔雀開屏》,尾羽上3000多片麥稈經過27道染色工序,在陽光下會折射出翡翠般的漸變光澤。
“別小看這麥稈,從選料到成品要經歷熏、蒸、漂、染、熨、烙、剪、貼等36道工序。”賀小媛拿起一幅《五牛圖》介紹,畫中黃牛皮毛的肌理,用的是麥稈頂端第三節的材質,“這截稈子纖維密,能燙出動物毛發的質感。”
麥稈畫,又稱麥草畫、麥燙畫,是蒲城縣特有的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以小麥秸稈為原料,通過熏、蒸、漂、刮、燙、刻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它充分利用天然麥稈的自然光澤和材質,表現天地風雨、花鳥蟲獸、人物風景、花卉動物等,作品栩栩如生、巧奪天工。2011年蒲城麥稈畫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蒲城,麥稈畫制作已有上千年歷史,賀小媛的父親賀興文不僅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蒲城麥稈畫的代表性傳承人,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說起與麥稈畫的緣分,賀小媛笑稱自己是“聞著麥香長大的”。
賀小媛和父親賀興文一起進行麥稈畫創作。
“小時候看父親做麥稈畫,覺得像變魔術似的,一根麥稈怎么就變成畫了?”在賀小媛眼里,父親是個能人,憑著一雙巧手讓一根根麥稈身價倍增。2007年,賀興文創辦合作社,希望帶動更多的鄉親們“草里刨金”。
2013年,賀小媛從父親手里接過了這副擔子。“那時合作社就幾間平房,訂單也比較少,市場打不開。”賀小媛說,這幾年合作社創新發展模式,大力培育工匠大師,使傳統技藝煥發新生。如今,合作社年產值超過800萬元,產品遠銷日韓、東南亞等地,擁有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1人,省、市級工藝美術大師9人,帶動當地700多戶農戶增收致富。
在賀興文的宣傳推廣下,如今蒲城麥稈畫備受外國學生青睞。
展廳角落里,一幅《農耕圖》格外醒目——這是合作社的鎮店之寶,曾獲陜西省民間工藝金獎。“光牛毛就用了20多種燙色技法。”賀小媛輕輕撫過畫框,“麥稈不值錢,可手藝能讓它貴比黃金。”
平時,賀小媛不光聯系訂單、拓展市場,她自己也會制作麥稈畫。“就像這幅牡丹圖,花瓣顏色要由淺到深過渡,每根稈子都得先熨出立體感。”賀小媛用鑷子夾起一片染成淡粉的麥稈,比對位置后粘上畫板,“溫度差一度,燙出來的顏色就不同,全靠經驗把握。”
工人在紙上粘貼描畫,為接下來的成品作準備。
42歲的魚銀娟是合作社的老員工,正埋頭對一把麥稈進行破篾、打磨。“以前種地一年掙不了多少錢,現在做麥稈畫,一個月能拿4000多元。”她說。
蒲城麥稈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各種各樣的屏風。
為了讓傳統工藝跟上時代,賀小媛沒少動腦筋。她開發出麥稈首飾盒、臺燈罩等新品,還嘗試用麥稈拼貼明星肖像。“年輕人喜歡什么,我們就琢磨什么。”她展示了一幅周杰倫的麥稈畫像,“粉絲訂制的,發了朋友圈后引來一堆詢價。”
再有幾天,新一季麥子就要收割了。今年的產品怎么創新,銷路怎么拓展?賀小媛心里早已有了主意。站在合作社門口,她望著不遠處的麥田憧憬著更為美好的生活。(記者 賴雅芬 黃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