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的一個上午,人民大會堂大廳擠滿了各大媒體的記者朋友,他們此行是來對一個特別的會晤進行采訪。
不多時,時任軍委副主席的聶榮臻元帥推門而入,來到會客廳中。
此時,在此等候多時的美穗子看見來人,“撲通”一聲跪倒在聶元帥面前,聶帥趕緊將其扶起,此時的美穗子早已經淚流滿面。
那么,這位來自日本的女子究竟為何會向聶帥行此大禮?甚至稱呼聶榮臻為“中國爸爸”。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兩人之間到底有著怎樣一番溫暖動人的故事?
戰場驚現日本孤女
故事還要從抗日戰爭時期說起。
1940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八路軍同時出動一百多個團的兵力,從四面大方向敵軍發起了猛攻,從石家莊到太原的鐵路線——正太線,正是此次戰役的重點進攻區域。
正太線上有一個名為東王舍的村莊,村莊正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燃料基地井陘煤礦的所在地。
戰斗一經打響,負責拿下井陘煤礦的戰士們向東王舍發起了猛烈進攻。這是一支驍勇善戰、歷史悠久的紅軍團,燃燒著仇恨烈火的戰士們,一鼓作氣直取天險娘子關,向著井陘煤礦一路奔去。很快,東王舍村附近的礦區、車站盡數落入我軍手中。
日軍為了奪回燃料基地,竟然喪心病狂的直接動用了夾雜著燒夷彈的排炮,對東王舍進行了地毯式的狂轟濫炸。此時,東王舍仍有不少沒來得及撤離的日本僑民,他們也被無端卷入了這場炮火中。
在燒夷彈的肆虐下,礦區剎那間成為了 一片火海。濃煙烈焰中,我軍戰士們始終不后退一步,拼死抵抗。
正當戰斗在猛烈進行時,不遠處一間半倒塌的日本樣式房屋中,突然傳出陣陣嬰兒啼哭聲,還伴有凄慘的哭喊與呼救。盡管已經猜到房屋中被困之人是日本人,可我軍兩位機槍手還是毫不遲疑地沖進了熊熊烈火。
很快,他們背出了一位成年男子和一大一小兩個小女孩,大一點的那位不過4、5歲,小的那個尚在襁褓中。房中還有一位已經死于炮火中的女人,是兩個孩子的母親。
醫療兵聞訊火速趕來,對受傷的男子和較小的女孩進行了救助。男子因為傷勢過重,醫療兵剛準備著手搶救,他就咽了氣。幸運的是,襁褓中的這個小女娃只是傷到了肩膀,醫療兵為其簡單包扎后,姐妹兩人便被送往了后方根據地。
戰斗結束后,戰士們陷入了沉思,不知該如何對待這一對姐妹。
在戰火中搶救孩子,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可這一次救出來的是兩位日本兒童,此時兩國正處于戰爭狀態,日寇在我國國土上又犯下了數不清的滔天罪行。
到底該怎么安置他們?大家陷入了沉默。
“這倆孩子的爹娘都沒了,我們不能不管!”一位老班長發了話。
“沒錯,孩子沒有罪!”
面對這樣兩個無依無靠的日本孩子,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動了憐愛之心。即使當時八路軍戰士們仍在受到敵軍炮火威脅,盡管當時戰士們自己都吃不飽,可大家協商后還是一致決定將孩子留下來。
戰士們用軍裝為姐妹倆改衣服,用玉米糊糊喂養他們,給襁褓中的妹妹端屎端尿。
年齡較小的妹妹倒是好養活,反而是年齡大一點的姐姐,因為親眼目睹父母死在了炮火中,眼神中始終一副驚恐。再者,4、5歲的年紀已經懂事不少,剛剛失去父母,現在又被帶到了一群陌生人中間,心里會有非常強烈的不安、恐懼、驚疑。
為了安撫小姑娘,我軍特地分派了一位年輕的戰士撫養她。
這名戰士名叫封奇書,從戰委會那里領過小姑娘時,她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只是呆滯、惶恐,看著讓人無比心疼。
通過翻譯,封奇書得知這小姑娘名叫興子。
當天晚上,興子因為多天的精神緊張和疲勞,很快陷入了沉睡。
第二天清晨,興子早早地起了床。
封奇書急忙幫她穿衣服,她不讓,倒水給她喝,她也不喝,遞上糖果和餅干,興子仍然無動于衷。
沒辦法,封奇書只能找來懂日語的干事。干事一邊用日語哄著興子,一邊用刀削了一個梨子遞給她。
或許是聽到了熟悉的語言,興子的心里有了些許的安全感,情緒穩定了下來,接過梨子慢慢啃了起來。
自那以后,封奇書與興子的相處就好了許多。平日里洗臉梳頭、端水喂飯都是他在操持著。
與此同時,我軍與日本的交火仍然沒有停止,在炮火連天的前線,戰士們擔心兩個孩子會有什么閃失,于是將情況上報到了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那里。
聶司令聽到消息后,高度重視此事,命人將孩子送到了后方司令部——滹沱河河畔的一處農舍。
聶榮臻元帥送姐妹回鄉
半天時間,兩姐妹便被送到了聶司令的指揮所。司令抱起那位還在幾個月的嬰兒,看到孩子傷口包扎得很好,正在安詳地睡著,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聶榮臻囑咐警衛員說:“好好護理這個孩子,看看附近村莊有沒有哺乳期的婦女,請她們給孩子喂喂奶。”
緊接著,聶司令又看向興子,興子一邊警惕地盯著聶司令,一邊目光瞟向妹妹。
司令從桌子上拿起一顆梨子遞給興子,她遲遲不伸手接。
聶司令會心一笑,內心頓時覺得這孩子很有意思,他拿起梨子走到外面,用水沖洗了一下再遞給興子,這下子興子才接了過去。
將兩個孩子安頓好之后,聶司令一時間也做不出決斷,當時讓前線把孩子送過來的第一想法是擔心她們受到炮火的威脅。至于該如何安置她們,似乎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把她們送回日本,要不就留在軍中撫養。
如果養在軍中,眼下的戰事不知何時才能結束,且部隊要經常轉移,帶上兩個孩子將會困難重重。
再者,她們雖然失去了父母,在中國孤苦伶仃,但在日本總會還有親戚照應。
思考再三,聶司令還是決定將孩子送回日本故鄉。
有了決斷后,聶司令問警衛員:“反戰同盟的日本朋友有在家的嗎?請他們來看看孩子。”
當得知反戰同盟的同志都去了前線工作時,聶榮臻暫時作罷。往后一段時間,興子二人一直跟隨在聶司令身邊生活。
閑暇時,聶司令會抱起妹妹,親昵地用手指撓動著孩子的臉蛋、脖子,逗孩子發笑。
而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興子也對聶司令完全放下了戒備。平日里,聶司令走到哪里,興子就會拉著他的馬褲腿跟到哪里。
后來,司令部聯系上了一位能與日軍說得上話的老鄉,向他問到了將孩子送歸日本一事,老鄉欣然接過了這項任務,表示自己可以將孩子送給日本官兵。
聽到這里,聶司令心里松了一口氣的同時,內心也有一絲的悵然若失。
當天,聶司令給日本官兵寫下一封信,信中嚴厲地譴責了日軍在中國的暴行,也向日方講述了興子一家的遭遇,表達了對姐妹倆的同情,要求他們“轉交其親屬撫養”、“勿使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
這封信交給了老鄉,讓他在見到日本人時交給他們。
很快,興子姐妹倆的歸國提上了日程,由老鄉用挑子將她們送下太行山。
這天,太行山上格外熱鬧,平日里與喂養過興子姐妹的村民們紛紛齊聚山頭,拿出家中珍藏的雞蛋、糖果為孩子送行,聶司令也特地讓人挑選了一筐梨子讓他們帶上。
臨行前,前線攝影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這美好的一幕。
只見扁擔的一頭的竹筐里坐著正吃著梨子的興子,另一頭底下是梨子,上面是襁褓中的妹妹。
不多時,老鄉扛起扁擔向著山下走去,前來送行的村民們一直跟在他們身后送行,在一處山坡上,眾人停下了腳步,一直眺望著兩只竹籃消失在視野中......
不久后,老鄉帶回消息,興子姐妹倆已經被日本人妥善安置在石家莊,不久后便會乘船回到日本。
同時,老鄉還帶回了日本軍方的回信,日本人對此事表示了感謝。
看到回信的那一刻,聶司令松了一口氣,只不過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仍會時不時想起興子姐妹倆,擔心她們是否已經回到家人身邊。
雖然日本軍方已經表示了送姐妹倆回日本的消息,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兩個幼童孤苦無依,她們的命運究竟如何,又有誰能擔保?
其實,后來的事實證明,聶司令的擔心不無道理。興子的妹妹在到達石家莊不久后便傷情復發,早早地夭折了,至于個中具體原因已經無從考證,能確定的是,最后只有興子一人回到了日本。
“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
興子回到日本后,在親友的撫養下順利長大成人了,讀書、結婚、生子,她與中國、與聶元帥的交集似乎就此終止了。
讓她沒想到的是,1980年日本《讀賣新聞》上一篇《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新聞,再次將興子帶回了中國,帶到了聶榮臻元帥的跟前。
原來,即使40年過去了,可聶帥的心里仍然會時不時地想起興子姐妹倆,二人是否平安回鄉,是他心里一直掛念的一件事。
時任軍報副社長的姚遠方了解到了元帥內心的牽掛,于是寫下了這篇文章,經過與日本大使館的溝通,文章被翻譯后成功出現在了日本大街小巷。
文章在日本引起了巨大轟動,幾乎所有日本國人都知道了“將軍與孤女”這段故事。
作為主人公的興子,自然也讀到了這篇文章。看著文章中的描述,一段塵封了40年之久的回憶涌上心頭。
甜脆的梨子、灰白的軍裝、溫暖的手掌、質樸的笑容,還有那位自己總拽著他褲腳、跟在他身后的叔叔...
過往的回憶似乎已經串不成一條線,可這一幕幕情景卻永遠地刻在了興子的腦海中。
文章讀罷,興子早已淚流滿面,當天她便做了一個決定——回中國。
1980年春天,興子帶著全家一起,在兩國大使館的幫助下順利抵達北京。
當天晚上,興子激動得一晚上沒有睡著。
第二天,興子一行人來到了人民大會堂會客廳。
很快,一位滿鬢斑白的老人緩緩地推開了大門。
即使40年未見,縱使分別時興子尚且年幼,可她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聶元帥。興子一時間不知道說些什么表達感謝的話語,激動之下直接跪倒在了元帥的跟前。
看著當年那個一個竹筐就能坐下的小女孩,現如今成長為了3個孩子的母親,聶帥由衷地感到開心。
不過在得知興子妹妹在石家莊夭折時,元帥一時間紅了眼眶,接連嘆了好幾口氣。
緊接著,興子向元帥一一介紹了她的家人,他們每個人都對元帥當年的救助表達了發自肺腑的感謝。
興子以“中國爸爸”稱呼聶元帥,她的家人們對元帥也表示出了對待長輩的尊重。
席間二人還談到了一件趣事,那就是興子的名字問題。
原來,她的名字并不叫興子,只不過在日語中“興”與“死”讀音相近。當年在把姐妹倆救回之后,每當問及她的名字,她嘴里總念叨著父母的死亡,于是翻譯人員便將她的名字誤會成了興子,其實她的名字叫做美穗子。
聽完,大家都哈哈大笑起來。
會晤結束后,美穗子回到了日本,不過二人之間的交集并沒有中斷。
彼時正是中日關系升溫的階段,“將軍與孤女”的故事彰顯了中日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在日本,聶榮臻成為了所有人尊重的對象,甚至有人稱呼他為“活菩薩”。
而在中國,《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更是被刊印在了小學教科書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還拍攝了一部名為《美穗子探親》的電影。
本是聶將軍與美惠子之間的友誼,卻一步步升華成了兩國人民之間的情誼。
結語
1992年5月14日22時,聶榮臻元帥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參與締造新中國的最后一位元帥隕落了。
遠在日本的美惠子聽聞消息后,悲痛不已。她在第一時間向中國發來了唁電,哀悼自己的再生父母、自己心靈依托的聶榮臻元帥的逝世。
她表示,是聶帥充滿仁義的國際主義人道精神的相救,才使自己得救回國。
1999年11月19日,聶榮臻元帥陳列館落成,前來緬懷聶帥的人山人海中,有兩位不遠萬里來到這兒的日本人,其中一人是美穗子,另一人是日本都城市市長。
他們把一個用櫻花枝條編織成的花籃獻在了聶帥的漢白玉像前。昔日太行山上的一幕幕溫暖情景再次涌上心頭,美惠子淚如泉涌,伏在地上久久不愿起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