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端午節,是我國夏季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已經傳承了大約兩千多年,2008年又成為我國的法定節日,已經完全融入現代人們的生活,讓古老的節日,煥發出新的光彩。
端午節還有很多名字,因為“五”是單數為陽,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也是“午”月,“午”時也屬于陽辰,所以又叫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端午、重午、午日節、夏節。因為五月初五,月和日都是五,所以又叫重五節。除此之外,五月初五還有浴蘭節、女兒節、詩人節、龍舟節、粽子節等名稱。
端午節的來歷,也有很多說法,下面簡單介紹下主要的四種:
一、夏至說
從傳統的端午節節日習俗來看,很多習俗都與夏商周三代時期的夏至習俗相同,比如夏令飲食、服飾、禁忌等等,所以說端午節來源于夏商周三代 的夏至節,也是有一定根據的。
二。吳越民族圖騰祭說
這個說法是聞一多先生經過考證而提出來的。他認為,古代吳越民族以龍為圖騰,每年五月初五這天,他們要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就是用刻畫成龍的形狀的舟進行比賽,和現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習俗非常相似。
三、惡月、惡日說
早在戰國時代,古人就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五月的其中九天,被稱為“九毒日”,其中第一個就是初五這一天,在這些民間有很多習俗禁忌,但都是為了讓大家趨吉避兇。比如端午節期間掛艾草、菖蒲、榕枝,還有懸掛鐘馗像、長命縷、飲雄黃酒等等。
四、紀念屈原說
這個是當前影響最為廣泛的端午節起源說法,也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這個說法主要和粽子節和賽龍舟兩種節日習俗有關。
這個說法最早記載于南朝梁代的《續齊諧記》和北周的《荊楚歲時記》,離戰國時期就已經很遠了。據說,五月初五那天,屈原自投汨羅江,死后被蛟龍困住,人們為了哀悼紀念他,每年到了這天,就把五色粽子投進水中,為的是驅趕蛟龍。
還有一種說法,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老百姓自發劃船過來撈救,但一直劃到洞庭湖,也沒有看到屈原的尸體。那天正好下雨,很多小船停泊在岸邊的亭子邊,當人們知道是在打撈屈原大夫時,便紛紛冒雨行動,爭相劃入茫茫一片的洞庭湖。后來人們為了寄托對屈原的哀思,就演變成了龍舟競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