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好文激勵計劃#
作為父母而言,兒女的婚嫁問題,是牽扯在心底的一項重大任務,完不成心不安。
等到兒女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開始催婚,尤其是看到周圍的鄰居、朋友孩子們都已經結婚生子,抱上了孫子,心里愈發著急。
但偏偏有一些子女,到了30多歲,還不著急找對象,很多父母覺得是兒女不孝,對孩子們加以指責和嘲諷,甚至采用一些強硬的方式來逼迫他們找對象。
但是其實并不是孩子們不愿意找,背后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做父母的要上心。
過度保護下的“情感依賴”,孩子始終學不會獨立選擇
心理學大師弗洛姆在《愛的藝術》中寫道:
“愛是一種能力,需要學習與成長。”
在一些家庭中,父母對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攬,從學業規劃到日常瑣事,都恨不得替孩子完成。
這種過度保護看似是愛,實則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與選擇的能力。當婚戀大事擺在面前時,孩子早已習慣了聽從安排,面對自主選擇伴侶的挑戰,反而陷入迷茫與退縮。
我接觸過一個情感咨詢就是這樣的,來訪母親強勢,父親順從,總是想要把一切都給他安排好。
導致他到了三十多歲,依然缺乏對生活的掌控力。他既不敢主動追求愛情,也難以在親密關系中承擔責任。
這樣的孩子,看似“不著急”找對象,實則是在潛意識里害怕脫離父母的庇護,獨自面對婚戀中的種種問題。
父母過度的愛,反而成了孩子成長路上的絆腳石。學會適時放手,讓孩子在試錯中成長,才能真正培養他們愛的能力。
家庭矛盾的陰影,讓孩子對婚姻產生恐懼
列夫·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開篇便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原生家庭中頻繁的爭吵、冷漠的關系,會在孩子心中種下對婚姻恐懼的種子。
如果父母之間長期缺乏尊重與理解,甚至將孩子卷入家庭矛盾中,那么孩子對婚姻的期待值就會不斷降低。
我有一個朋友,她的父母總是爭吵,關于婚姻的記憶,一直都是無休無止的吵架,母親對父親的抱怨,二者動輒提分手,讓她選擇離婚后跟誰。
導致她對于婚姻是充滿恐懼的,充滿不安全感,害怕步入婚姻,害怕面對雞零狗碎的生活,不相信自己是可以幸福的。
父母的婚姻狀態,就是孩子對婚姻的第一認知。若想讓孩子勇敢擁抱愛情,父母首先要反思自身關系,用健康的婚姻模式為孩子樹立榜樣。
情感忽視造成的“愛無能”:孩子不懂如何經營關系
“愛是需要回應的,沒有回應的愛,就像落入深淵的種子,永遠開不出花。”這是心理學家武志紅對情感關系的深刻洞察。
在某些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務,忽略了與孩子的情感交流。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愛與情感滋養,逐漸變得封閉自我,不懂得如何表達愛,也難以建立健康的親密關系。
這類孩子即便到了三十歲,面對心儀的對象,也常常表現得被動、木訥。
他們渴望愛,卻不知如何靠近;期待溫暖,卻總是在關鍵時刻推開對方。父母以為“吃飽穿暖”就是盡責,卻不知情感上的忽視,會給孩子帶來難以愈合的創傷。
重建與孩子的情感聯結,教會他們感受愛、表達愛,才能幫助他們打破“愛無能”的困境。
父母總是會把很多問題,歸結到孩子身上,但其實有一些問題是屬于原生家庭里面的創傷。
原生家庭,對于孩子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為人父母,首先要給到孩子足夠多的尊重和關愛,同時也要學會放手,不要總是想要包攬孩子的人生。
才能夠讓孩子在婚姻這道門檻上有勇氣,有底氣去自由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