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正在悄然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提前規劃養老生活。在社交媒體上,“90后養老討論群”“30歲養老計劃”等話題屢見不鮮,這與過去“養老是老年人專屬話題”的認知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變化的背后,既有社會壓力的現實驅動,也有對未來生活品質的深層思考。
養老焦慮:從“遙遠概念”到“緊迫課題”
對于80后、90后而言,“養老”曾是看似遙遠的概念,但隨著高強度工作節奏的常態化,“996”“007”成為職場標簽,加之獨生子女一代面臨“上有老下有小”的雙重壓力,年輕人開始意識到:養老問題必須提前布局。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7.93歲,預計2035年將突破80歲。然而,壽命延長并不意味著健康無憂。《健康中國行動》指出,我國居民平均有8年時間處于帶病生存狀態,這意味著未來的養老生活不僅需要資金儲備,還需醫療護理、生活支持等全方位資源的匹配。
另一方面,養老資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截至2019年底,我國養老機構和設施總數約16.8萬個,養老床位775萬張,但每千名老年人僅擁有30.5張床位。盡管政策層面推動家庭養老床位試點,專業化護理人才短缺、機構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仍制約著養老服務的質量。年輕人意識到,僅依賴傳統家庭養老或公共資源,可能難以滿足未來需求。
規劃路徑:財富積累與資源布局并重
如何實現“品質養老”?需從財富儲備和養老方式選擇兩方面入手。以一線城市為例,假設退休后房貸、日常開支、醫療費用及休閑消費等年均需20萬元,按80歲壽命計算,至少需準備400萬元(未考慮通脹)。這一數字讓不少年輕人感到壓力,但也促使他們探索多元化的養老資金積累方式,如商業養老保險、長期理財投資等。
商業保險:養老規劃的工具之一
在眾多養老規劃工具中,商業養老保險因具備穩定性和長期性受到關注。以光大永明悠享(臻傳版)養老年金保險為例,投保人可選擇從55歲至65歲開始領取年金,按月或按年獲取固定收益,同時提供身故或高殘保障。例如,40歲投保人年繳10萬元、連續繳費5年,60歲起每年可領取約1.97萬元,按月領取則每月約1675元,持續終身。若被保險人身故或高度殘疾,受益人還可獲得一次性賠付,兼具養老與財富傳承功能。此外,只要保險費達到一定標準,還可加入“光大安心養老計劃樂享版”,享受醫療護理、健康管理等服務。這一模式不僅為晚年生活提供經濟保障,還能有效緩解醫療護理壓力,成為眾多年輕人規劃養老的新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