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什的作品是推動法國電影前進的力量,但是許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魯什可以說是讓-呂克·戈達爾的前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魯什對于法國電影革新的影響,要比戈達爾更為深刻。在我看來,戈達爾只是朝著那個只屬于他的方向前進,他并沒有起到榜樣的作用。而魯什的所有作品都堪稱典范,即使是那些失敗之作……
——雅克·里維特(Jacques Rivette)
電影導演、編劇,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之一
讓·魯什(Jean Rouch,1917—2004)是民族志電影的發明者,被譽為“真實電影之父”,對電影和人類學做出了既創新又深刻的貢獻。魯什不僅承襲了“紀錄片之父”羅伯特·弗拉哈迪(Robert Flaherty)的觀察式紀錄片的方法論,尊重客觀真實、以鏡頭再現客觀世界,也吸取了蘇聯電影大師吉加·維爾托夫(Dziga Vertov)的“電影眼”理論,通過介入的手段和對視聽元素的組接,以達到對主觀的“電影的真實”的發現和呈現。在長達六十年的電影創作和人類學實踐的生涯中,讓·魯什創混合虛構和非虛構的電影技巧,在《我是一個黑人》(1958)、《夏日紀事》(1961)、《美洲豹》(1967)等一系列電影中,模糊和挑戰了拍攝者/觀察者與被拍攝者/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創造了“參與式虛構電影”的電影形式,不僅重新定義了民族志電影的制作,更啟發了“法國新浪潮”及其后一代代電影人。
202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在即。每年上影節的紀錄片片單都匯聚了世界范圍內頂級紀錄片導演在非虛構電影領域的最新創作和實驗。這些形式與題材多元的紀錄片,早已超越了大眾認知中對專題紀錄片的傳統認知,在創作上與新浪潮精神、與電影史上諸多顛覆性的革新血脈相連。
(持續更新中……)
6月8日(周日)16:00,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選片人、資深影評人、樂評人、詩人孫孟晉與特邀主持、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徐亞萍將從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專著《拍電影的人類學家:先驅讓·魯什的田野與民族志研究》出發,追索讓·魯什的電影歷程和電影精神,進而分享對2025年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的個人推薦。愿所有愛看紀錄片的觀眾,在充滿詩意與活力的真實影像中觸摸電影的本質,在與他者的一次次奇遇中最終看到自己。
活動主題
人類學家的電影眼——我們怎么看紀錄片?
兼推介2025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寶藏佳片
活動時間
2025年6月8日(周日)
16:00—18:00
活動地點
上海圖書館東館7樓閱讀推廣區
(浦東新區合歡路300號)
活動報名
掃描小程序碼報名
嘉賓簡介
孫孟晉
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選片人
資深影評人、樂評人、詩人
徐亞萍
上海師范大學影視傳媒學院副教授
拍電影的人類學家:先驅讓·魯什的田野與民族志研究
保羅·斯托勒 著
楊德睿 譯
978-7-5760-4710-3
85.00元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
“讓·魯什故事的故事,吟游詩人傳說的傳說。”
讓·魯什是世界上最多產的民族志影片大師,但他一百多部影片中只有五部流傳到北美洲;他是研究非洲社會的民族學家先驅之一,但其民族志作品卻罕為人知。盡管在人類學與電影兩個領域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人們對他的評價卻頗具爭議性。已有的對于魯什的評論實難謂完整,大多是立于真實之外的省思。
作為同樣以研究桑海社會生活為職業志向的人類學家,本書作者保羅·斯托勒關注的主要是魯什的民族學成就。他重新走過魯什的桑海之路,躍入桑海歷史、政治、社會變遷、法術與神靈附體的真實之中,由他講述魯什及其作品的故事是再恰當不過了。本書深入分析了魯什重要的影片和民族志作品,揭示了這兩種表現形式之間的內在關聯。不僅介紹魯什的生平與貢獻,也交代他所描寫的族群——尼日爾的桑海人——的社會文化向度。
循著魯什的“真實電影”和“共享的人類學”,我們將走向一種更為深刻的理解。在那里,我們不僅遇見他者,也將遇見我們自己。
活動海報制作:Nuoru Yu
制作:劉曉帆
關注并設為星標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方微店購買《拍電影的人類學家:先驅讓·魯什的田野與民族志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