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最近影壇風云再起,阿湯哥(湯姆·克魯斯)的年度巨制《碟中諜8:最終清算》終于在萬眾期待中揭開了神秘面紗。
雖說比北美晚了一周,但在國內市場,依舊是上映初期的票房領跑者。作為一名資深影迷,我自然是第一時間沖進影院,準備接受這場特工盛宴的洗禮。然而,看完之后,心情卻五味雜陳,這部電影,真有點“一言難盡”。
票房與口碑的“冰火兩重天”:巨額投入難掩增長乏力
先看票房,《碟中諜8》在北美首周末斬獲6300萬美元,目前全球票房累計約2.74億美元。這個數字單看尚可,但對比其高達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29億)的驚人制作成本,回本之路依舊漫長,壓力不可謂不大。
更具戲劇性的是,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動畫電影《星際寶貝史迪奇》的續作,以1億美元的相對低成本,卻在全球市場一路狂飆,豪取4.67億美元票房,足足甩開《碟中諜8》近2億美元。這強烈的對比,不禁讓人思考:是阿湯哥的魅力不再,還是好萊塢大片的傳統模式失靈了?
口碑方面,《碟中諜8》在爛番茄上獲得了80%的媒體新鮮度和90%的觀眾爆米花指數,在系列八部作品中位列第五,算是中規中矩。國內豆瓣開分7.7,也證明了其基本盤的穩定,至少在制作水準上,還是維持了好萊塢工業的底線。
回想兩年前的《碟中諜7》,我曾犀利地指出其“時長臃腫,節奏緩慢,故事孱弱”的弊病。如今,《碟中諜8》作為系列的收官之作,觀影后的感受更為復雜,既有驚艷,也有遺憾。
劇情升級與視覺奇觀:阿湯哥的搏命依舊是最大看點
《碟中諜7》與《碟中諜8》原計劃套拍,雖因眾所周知的“口罩三年”而中斷,但也給了后者更充裕的打磨時間。因此,劇情上《碟中諜8》與前作緊密相連,強烈建議各位看官在觀影前補習或回顧一下《碟中諜7》的劇情。
簡單回顧一下:《碟中諜7》中,名為“智體”的超級AI覺醒,全球網絡陷入信任危機。核心代碼存儲在沉沒于白令海峽的俄國核潛艇“賽瓦斯托波爾號”的“馬蹄鐵”硬盤中。伊森·亨特(阿湯哥飾)在與“智體”信徒蓋布·瑞爾的爭奪中,成功奪取了開啟潛艇聲納防御艙的黃金鑰匙,并選擇與政府“決裂”,以更負責任的方式處理“智體”危機。
《碟中諜8》的故事發生在幾個月后。“智體”變本加厲,開始入侵各國軍事系統,妄圖掌控核武器,毀滅人類。伊森的老搭檔盧瑟制造了能清除“智體”的病毒閃存,卻不幸落入蓋布·瑞爾之手。
伊森必須在短短四天內,潛入核潛艇找到“馬蹄鐵”,用病毒感染“智體”,并在其躲入剛果的“末日金庫”數據庫前,將其捕獲于特制的光學驅動器中。任務的復雜性和緊迫感遠超前作,IMF團隊全員出動,過程險象環生,幾乎不給觀眾喘息之機。
影片中的兩大動作場面堪稱年度最佳候選:
深海潛航,孤勇探秘:伊森孤身潛入白令海峽冰冷刺骨的海水,進入廢棄核潛艇。面對的不僅是深海的恐怖水壓,更有潛艇內危機四伏的魚雷和復雜結構,每一秒都令人屏息。
藍天白云間的殊死搏斗:高潮部分,伊森與蓋布·瑞爾在兩架古董級的波音B75N1 Stearman雙翼飛機上搶奪病毒閃存。這兩架二戰老爺機色彩鮮艷,顏值爆表,但也因其結構穩定性差,使得空中打斗更加驚心動魄。
花絮中可見,63歲的阿湯哥再次親身上陣,實景拍攝了這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空中特技。在綠幕摳圖泛濫的今天,這種拳拳到肉、追求極致真實的“老派硬漢”風格,無疑是對觀眾最大的尊重,仿佛將我們帶回了那個荷爾蒙爆棚的90年代動作片黃金期。
系列傳承的隱憂:“諜味”漸淡,“爽感”提升,但深度何在?
回顧《碟中諜》系列誕生的90年代,冷戰余波未平,國際關系錯綜復雜。當時的編劇大有可為,無論是蘇俄反派還是中東恐怖分子,雖是虛構,卻總能找到現實的影子,賦予影片一種“可信的危機感”。
進入21世紀,隨著好萊塢全球化戰略的推進,為了不得罪任何潛在市場,反派的設定越來越小心翼翼,從“指名道姓”的具體國家或組織,逐漸模糊為無國界的“恐怖分子”。《碟中諜》系列也未能免俗。
然而,從《碟中諜7》開始,將主要反派設定為虛擬的人工智能“智體”,更是讓這種“真實感”大打折扣。當正邪較量從人性的復雜博弈,簡化為人類英雄對抗冰冷代碼時,《碟中諜》系列引以為傲的“剝洋蔥”式諜戰智斗,便逐漸讓位于純粹的視覺奇觀和火爆動作。格調上,似乎向著只求場面、不那么講究邏輯的《速度與激情》系列靠攏。
這也是為何《碟中諜7》口碑不佳,2.9億美元的成本最終只換回5.56億美元全球票房,虧損明顯。如今的《碟中諜8》雖在敘事緊湊度和場面調度上有所進步,但依舊未能擺脫“科幻有余,諜味不足,懸疑缺失”的窠臼。
作為人類反派代表的蓋布·瑞爾,相較于系列前作中那些性格鮮明、智商在線的經典反派,其塑造也略顯單薄,除了“狠辣”有余,“智謀”和“魅力”均顯不足,難以讓觀眾產生愛恨交織的復雜情感。伊森·亨特的主角光環依舊強大,逢兇化吉似乎是必然結局,這也削弱了觀影過程中的懸念和趣味性。
情懷與驚喜:遲暮英雄的溫柔一瞥與時代印記
作為一部承載了近三十年記憶的系列,《碟中諜8》在情懷方面給足了驚喜。不僅通過閃回鏡頭回顧了前作的經典瞬間,也為一路陪伴伊森的盧瑟安排了頗具儀式感的“退場”。搞笑擔當班吉也迎來了個人成長的高光時刻。
盡管前作中人氣女神伊爾莎的離去讓無數粉絲意難平,但本片中格蕾絲和帕麗斯兩位女性角色的表現可圈可點,各有千秋。
最大的驚喜,莫過于1996年《碟中諜1》中曾短暫出現的CIA資料庫分析員威廉·唐洛的回歸。
當年因伊森攻破其設計的資料庫而丟掉工作,被發配到北極圈附近的雷達監測站。如今白發蒼蒼的威廉·唐洛,他的出現本身就是對系列29年光陰的最好注腳。
他平靜地表示對伊森并無怨恨,正是那次“發配”讓他遇到了摯愛,開啟了新的人生。這份命運的無常與人性的溫暖,為影片注入了超越動作的深情。當伊森與威廉·唐洛再次相遇,以及那把遺落在桌子上的刀的特寫,足以讓系列老粉瞬間破防,熱淚盈眶。
好萊塢的真實處境:當“政z正確”遭遇“爆米花審美疲勞”
《碟中諜8》雖有不足,但4億美元的投入,阿湯哥的敬業,實打實的動作場面,至少稱得上是一部合格的爆米花大片,誠意是有的。
然而,放眼當下的好萊塢,作品質量下滑,各種“政z正確”的元素強行植入,讓不少觀眾感到審美疲勞。當《碟中諜8》這樣一部試圖回歸傳統硬派風格、強調實拍質感的電影出現時,部分北美觀眾似乎又表現得意興闌珊,反而對劇情和制作相對平庸的《星際寶貝史迪奇》趨之若鶩。
這種現象,或許正是好萊塢大片真實處境的一面鏡子:高成本大制作的風險越來越高,觀眾的口味也越來越難以捉摸。
我們不必逢“好萊塢大片”便一味唱衰,對于那些用心制作、尚存風骨的作品,客觀的肯定還是必要的。
畢竟,63歲的阿湯哥再如何拼命,也總有打不動的那一天。《碟中諜》系列以如此悲壯而盛大的方式落下帷幕,也象征著一個特定電影時代的漸行漸遠。
那些追求實景拍攝,用真功夫、真特技驚艷全球的電影,未來,或許真的會越來越少。而我們,作為時代的見證者,除了懷念,或許更應該思考,未來的銀幕,還需要怎樣的英雄與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