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拖網(wǎng)犁過海底,荒漠在蔚藍中蔓延;當珊瑚白化如骨,生機在寂靜中消亡——我們摧毀的不僅是海洋,更是自己的未來。”
——女同事說
點贊、推薦,順便★標俺們
四舍五入做新東方精神股東!
最近,全球仿佛開啟了“炙烤”模式,極端天氣更是一個接著一個。不斷被刷新的高溫記錄、頻繁發(fā)生的極端天氣,就像大自然敲給人類的警鐘,讓我們不得不重視起環(huán)境保護。
而海洋在環(huán)境保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調(diào)節(jié)氣溫;作為地球上最大的“碳匯”能夠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減緩全球變暖;以及維持生態(tài)平衡等等。
因此,大衛(wèi)?愛登堡在紀錄片《大衛(wèi)?愛登堡:海洋》中說道:
“在這個地球上生活了將近一個世紀之后,我終于意識到地球上最重要的地方不是陸地,而是海洋。”
這位拍攝過《我們的星球》《藍色星球》《地球脈動》等眾多9分+紀錄片的現(xiàn)代自然紀錄片之父,即便已經(jīng)99歲,但仍然堅持為環(huán)保發(fā)聲。
這一次,他將鏡頭聚焦海洋,用自己的畢生所學向我們揭開海洋的神秘面紗。
01
生命的搖籃
鯊魚和鮪魚作為海洋中遠行的旅者,就為我們揭開了這個面紗的其中一角。
它們順著洋流方向,橫跨地球,進行著永無止境的覓食遷徙。而海底山是這趟遠洋旅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
海底山,顧名思義就是海底的高山,有的甚至能高達五公里。它們矗立在海洋上,迫使海水涌升,將養(yǎng)分帶至水面,吸引著成群結(jié)隊的海底生物前來捕食。
因此,對于鯊魚和鮪魚這樣的長途旅行家來說,海底山就是中轉(zhuǎn)站和終點,因為它們在這里進行捕食。
你可能很難想象的是,在全球海底大約有四萬座這樣的海底山。
海底山遠在公海,過去很多人認為公海遠離陸地,海水缺乏營養(yǎng),就是海洋中的沙漠,但其實公海不僅是各種大型魚類洄游的必經(jīng)之地,在這里因為海底山的存在還有著眾多“綠洲”。
與海底山同樣壯觀的,是海底的巨藻,它們是海洋中最高大的生物。在茂密高聳的巨藻樹冠之下,藏著一片海底森林。
在這里,生活著眾多居民。而這片森林則靠著下面這些居民協(xié)力維生。
海膽是園丁,控制海藻的生長。不過園丁如果過于瘋長,后果就是海藻枯萎、倒塌。
不過幸運的是,海膽也有天敵,比如龍蝦、蟹等等。它們在一起,共同維持著這片森林的生態(tài)平衡。
這些海底森林,沿著全球四分之一的海岸線延展,加州、南喬治亞島、南非等地方都可以發(fā)現(xiàn)它們的身影。最近幾年,又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大的海草床。
不論是海底“森林”還是海草床,都有著巨大的碳吸收能力,并且遠遠超過同樣面積的陸地森林,它們是調(diào)節(jié)全球氣候、防止氣候變暖的得力助手。
除了海底山、巨藻、海草床之外,珊瑚也在大海這片“荒蕪”之地孕育著生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結(jié)構(gòu),也是最獨特的自然奇觀之一。
珊瑚是一種動物,在它們的體內(nèi),住著成千上萬的宛如植物的藻類。它們會吸收陽光,制作珊瑚賴以維生的食物。
珊瑚一邊成長,一邊給自己柔軟的身軀筑起堅實的石質(zhì)堡壘保護自己。同時,也締造出色彩斑斕,絢麗奪目的生物結(jié)構(gòu)。
就是這樣,珊瑚締造出了海洋中最復雜多樣的聚落。
在這里,有把有毒的海葵作為手套佩戴,防衛(wèi)自身的小拳擊蟹;有擁有動物界最復雜視覺系統(tǒng)的孔雀螳螂蝦……
類似于小拳擊蟹和孔雀螳螂蝦這樣的新生命一直在被發(fā)掘中,每年大約有兩千種新海洋物種會被人類發(fā)現(xiàn)。
不過,當我們把目光聚焦于光怪陸離的海洋動物時,浮游生物同樣重要。
洋流在大陸棚的邊緣涌升的同時,也把海底的養(yǎng)分帶到了表層,而這也成為了浮游植物最完美的棲息地。
這些單細胞植物,以難以想象的數(shù)量瘋狂滋長于海洋里,吸收著大量的二氧化碳。小小的它們蘊含著大大的能量,根據(jù)最新發(fā)現(xiàn),它們可以消除全球三分之一的碳排放。
與此同時,它們排放的氧氣,比地球上所有的樹加起來還多。也就是說,當氣候危機真正來臨的那一天,它們將是我們最可靠、最忠實的盟友。
除了浮游植物,不得不提的還有浮游動物,它們是世界上數(shù)量最多的動物,也是許多海底魚群的重要能量來源。雖然處于食物鏈最底端,對于海底生物卻有著重要意義。
不論是遠在公海的海底山,還是在淺海區(qū)的巨藻、海草床、珊瑚、浮游生物、數(shù)以萬計的魚群等等,它們都是整座海洋構(gòu)成的基石。
因為它們,海洋才有了如此豐富的海產(chǎn),才成為萬千生命的搖籃。
02
破壞的“兇手”
當然,海洋也在哺育著人類。沿岸淺海就是人類每天食用的海鮮的來源。然而,人類卻在破壞著海洋。
現(xiàn)代工業(yè)的拖網(wǎng)漁船正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破壞著海洋生態(tài)。據(jù)悉,這是海底拖網(wǎng)第一次出現(xiàn)在面向普通公眾的自然紀錄片中。
幾乎每天,人們都在用鐵鏈或鋼梁進行拖網(wǎng)捕撈,把經(jīng)過的所有生物都趕入網(wǎng)中。
它們一路橫掃,把海床上的一切都盡數(shù)摧毀。然而摧毀這一切的目的,通常卻只是為了某一條特定的魚,其余大多數(shù)的小魚小蝦則會被當作毫無價值的“垃圾”丟回海里。
在拖網(wǎng)船捕捉到的生物中,有超過四分之三的會被丟掉。并且,這些生物大多都因為缺氧已經(jīng)死亡了。
這樣的捕撈方式除了浪費,還產(chǎn)生了巨大的破壞力。而且破壞力強到,在太空中都能清晰看到拖網(wǎng)的痕跡。
據(jù)統(tǒng)計,每年被海底拖網(wǎng)掃過的海底面積幾乎跟整個亞馬遜森林一樣大。更可怕的是,有一些地方被反復犁過,一次又一次。
在陸地上,犁地可以松軟土壤、增加透氣性等等,但在海底這樣的不斷翻攪只會帶來更壞的結(jié)果——進一步加劇全球變暖,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扇貝,是拖網(wǎng)漁船最青睞的生物之一。
在扇貝棲息的海綿花園里,有姹紫嫣紅、方圓不一,看似是植物實則是動物的的各式海綿。它們美麗又古老,世世代代生存了數(shù)百萬年。
但海底拖網(wǎng)一來,它們的家園頃刻就化為烏有。各種生物被撞碎,從前的五顏六色被灰色的沉淀物湮沒,從前的“伊甸園”變成了滿目瘡痍的廢墟。
除了海底拖網(wǎng),一條條長達八十公里的誘餌鉤在捕殺鯊魚,一面面高達數(shù)百公尺的巨網(wǎng)在吞食著海龜,無一幸免。
鯊魚和海龜經(jīng)歷了恐龍滅絕,卻未必能撐過人類的誘餌鉤和巨網(wǎng)。
不論是海底拖網(wǎng)、誘餌鉤還是巨網(wǎng),都來源于龐大的海上工廠——在化石燃料驅(qū)動下的大規(guī)模海洋捕撈。一艘艘巨大的輪船組成了海上工廠,它們無所不捕,無時不捕。
就連世界最偏遠的地方——南極,也有海洋捕撈的身影。在南極,不論是鯨魚還是魚群和企鵝,幾乎所有的生物都依賴南極磷蝦為生,同樣的,這也是海洋捕撈的目標。
這些巨大的海上工廠將數(shù)十萬噸磷蝦吸入巨網(wǎng)之中,然后煮熟加工,供給魚類養(yǎng)殖場,變成保健食品、寵物食品等等。而且全程都在海上完成。
在如此現(xiàn)代化、龐大的“海上工廠”面前,野生動物和漁民該如何競爭呢?
事實就是毫無競爭力,這樣帶來的后果就是海里的魚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海鳥處于饑餓的邊緣,越來越多以海為生的漁民從以前的滿載而歸變成了漁網(wǎng)里的塑膠、魚線、釣鉤,甚至連大一點的魚都沒有了。
當我們提起人類活動對海洋的傷害,大部分人可能會說是氣候變化、塑料垃圾、海水酸化等等,但其實工業(yè)化大規(guī)模海洋捕撈才是破壞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最大兇手。
很難想象到的是,四百年前,海岸邊的魚群密集到船只甚至無法前進,現(xiàn)在卻從未有人見過如此富饒的海洋。
這讓人不禁反問,海洋難道真的要被人類榨干了嗎?
03
請給海洋喘息的時間
海洋的健康狀況的確令人擔憂,但海洋遠比我們想象得要強大,它的復原速度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快上許多,也就是說它可以重生。
只是,它需要喘息的時間。
美國的海峽群島在過去兩百年時間里,一直進行著嚴重的過度捕魚,海膽卻變成了這場捕撈里的幸存者,它們在這片海域里瘋狂滋長著。
顯得不那么幸運的就是海藻了,因為海膽主要以海藻為食,原本蓊郁的海藻森林現(xiàn)如今只剩下一片荒蕪。
終于,在魚群大幅銳減下,人們做出了一個決定:在這片海域里全面禁止捕魚。
禁捕以后,海洋里的各種生物數(shù)量開始回升,生態(tài)平衡逐漸回復,短短五年的時間里,海藻森林又再度茂盛了起來。
同時,森林里的各種聚落也變得生機勃勃了起來。那些消失數(shù)十年的大型掠食者也悄然歸來,就連被認為已經(jīng)滅絕的巨型黑石斑也再次棲身于海藻之中。
因為遠離了漁網(wǎng),所以這些動物有足夠的時間長大、產(chǎn)卵、繁衍生息,以及跟隨洋流開啟人生旅程。
比如,隨著雌性棘刺龍蝦長得越大,它產(chǎn)下的卵的數(shù)量也越來越多,這些幼體離開母體后,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他們順著洋流,飄向廣闊無垠的大洋,橫越千里,甚至跨越國界。在這個過程中它們成長與蛻變,幸運活下來的就會回到沿岸,開始它們的成年旅程。不過,大多時候它們選擇的落腳點都是不受保護的區(qū)域。
就這樣,龍蝦的族群從受保護的海域溢流向了不受保護的海域,并使全球各地的漁業(yè)開始復蘇。
而這,也讓人們開始承認:保護區(qū)真的有效。不僅是保護區(qū)內(nèi),甚至是外部區(qū)域,都充滿了生命。這也就是海洋保護區(qū)的“溢出效應”。
禁捕區(qū)的生物,富饒到滿溢出來。因此大衛(wèi)?愛登堡說:“只要我們愿意放手讓大自然自行修復,海洋就能自我拯救。”
位于夏威夷的帕帕哈瑙莫夸基亞就是設立海洋保護區(qū)有重要意義的最佳力證。
因為它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并且完全禁捕的海洋保護區(qū)。在當?shù)鼐用竦膱猿种拢?strong>這里有著令人驚嘆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本來瀕臨滅絕的的信天翁如今肆意飛翔在廣袤的太平洋上;不斷進行洄游遷徙的鮪魚在此繁衍,并不斷擴散,甚至數(shù)量增加了54%......
除了帕帕哈瑙莫夸基亞,法國也在行動。
盡管法國只是在占地中海面積1%的地方設立了一個小型海洋保護區(qū),但就是這小小的1%,卻讓那片海域重新恢復了生機,最大型的魚類也逐漸回歸。
只要我們給予海洋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它們就能以難以想象的速度和規(guī)模復蘇。不僅如此,它們還將是人類對抗環(huán)境變化、糧食安全以及守護我們的家園的堅強堡壘。
但遺憾的是,目前地球上真正受到保護的海洋面積不到整個海洋面積的3%。并且,科學家指出我們至少需要保護三分之一的海洋,才能避免海洋系統(tǒng)的全面崩潰。
我們?nèi)缃竦暮Q蟊Wo區(qū)明顯是遠遠不夠的。
因此,這部紀錄片選擇了在今年的6月8日也就是世界海洋日那天,上線流媒體。還為同期在法國召開的聯(lián)合國海洋大會助了一把力——本屆海洋大會的兩大核心議題:保護公海和擴大MPA(海洋保護區(qū))在影片中都有所體現(xiàn)。
“當拖網(wǎng)犁過海底,荒漠在蔚藍中蔓延;當珊瑚白化如骨,生機在寂靜中消亡——我們摧毀的不僅是海洋,更是自己的未來。”
海洋孕育生命,不僅是海洋里的大大小小的生物,也產(chǎn)生了以海為生的人類聚落。
捕魚、吃魚與保護海洋并不矛盾,重要的是如何捕,捕多少,絕不是現(xiàn)在這種摧毀一切的方式。
“海洋不是一個和我們無關的荒蠻之地,而是人類家園的生命線。”修復海洋是全人類的事,需要我們每個人都參與其中,拯救海洋就是拯救世界。
PS:本文圖片均來自紀錄片《大衛(wèi)?愛登堡:海洋》
參考資料:
1、三聯(lián)生活周刊:又一必看神作:99歲的他,可能在留下最后一句忠告
2、豆瓣電影:9分+神作背后的男人回歸,這可能是最后一部了
每日互動
你見過最漂亮的海是在哪里呢?
評論區(qū)告訴我8~
面對小朋友,新東方有編程、美術、機器人、科學等素質(zhì)課程,也有口才、寫字、腦力、故事表演等素養(yǎng)課程,還有游學營地喔;
面對高中生、大學生,有留學咨詢、出國考試、大學四六級、考研、專升本、成人英語;
反正,我們提供全程體系化教育教學解決方案,只要是你想學的,我們都有(嘻~)
有需要歡迎點擊下方小程序,將有專人和您聯(lián)系解答~
更多好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