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報導:在甘肅省金塔縣的茫茫戈壁上,一座高達 247 米的 “金色之塔”—— 中國綠發金塔多能互補基地 10 萬千瓦光熱電站巍然矗立,其周圍 25594 面定日鏡如金色海洋般鋪展,將炙熱陽光轉化為澎湃電能。
這座國家第二批 “沙戈荒” 基地中唯一的 “光熱 +” 試點示范項目,不僅是新能源技術的突破,更通過 “技術賦能 + 生態修復 + 產業激活” 的三重路徑,讓沉睡的荒漠煥發生機。
技術創新:破解戈壁能源開發難題
作為國內光熱轉換效率領先的電站,其核心技術突破體現在三個方面:
國產化裝備突破:項目全面采用自主研發的塔式熔鹽儲熱技術,聚光集熱、儲換熱系統核心設備實現 100% 國產化。例如,可勝技術自主開發的定日鏡及鏡場控制系統,解決了遠距離高精度跟蹤和大規模鏡場控制難題,鏡場反射面積達 77 萬平方米,相當于 108 個標準足球場。
極端環境適應能力:針對戈壁地區晝夜溫差達 70℃、高海拔與極寒氣候特點,電站設計可抵御 12 級大風,熔鹽儲熱系統采用低位熔鹽儲罐 + 短軸泵方案,可用熔鹽比例從 85% 提升至 90.3%,大幅降低運維成本。其配置的 9 小時熔鹽儲能系統,可實現 “白天儲熱、夜間發電”,年發電量達 14.5 億千瓦時,滿足 70 萬戶家庭全年用電需求。
多能互補模式創新:項目采用 “光熱 + 光伏” 一體化設計,60 萬千瓦光伏板與光熱電站協同運行。光伏收益補貼光熱成本,實現整體平價上網,同時光熱的穩定輸出可調節光伏波動性,提升電網穩定性。
生態修復:重構人沙和諧共生關系
電站建設過程中,通過系統性生態工程實現 “綠進沙退”:
物理固沙與植被恢復結合:在鏡場周邊及光伏板下布設草方格沙障,同步實施土壤改良和智能滴灌系統。項目區內系統栽植胡楊、白楊、香槐等適生樹種,并配套杏樹、桃樹等經濟作物,形成 “防風固沙林帶 + 經濟林” 的復合生態系統。
這種模式使項目區植被覆蓋率顯著提升,風沙天氣減少 67%,有效遏制了荒漠化擴展。
水資源循環利用:利用清洗定日鏡的廢水進行植被灌溉,同時開發光伏板集水專利技術,將板面降水收集用于生態修復,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
生物多樣性保護:通過植被恢復和微生境營造,吸引野兔、沙蜥等小型動物棲息,項目區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成為荒漠生態修復的示范樣本。
產業激活:撬動區域經濟綠色轉型
電站建設運營帶動了 “技術 - 產業 - 就業” 的鏈式效應:
能源結構優化: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 48 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136 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 120 萬畝。其穩定電力輸出為當地高載能產業轉型提供清潔能源,推動 “綠電 + 綠氫” 等新興產業落地。
就業與民生改善:項目建設高峰期帶動超 2000 人就業,運營期提供數百個長期技術崗位,涵蓋定日鏡維護、熔鹽系統管理等專業領域。同時,配套的經濟林種植為周邊農牧民提供增收渠道,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產業鏈協同發展:項目帶動本地建材、裝備制造等產業發展,例如金塔縣依托光熱項目配套建設熔鹽儲罐生產線,形成新能源裝備制造集群。此外,獨特的 “金色之塔” 景觀吸引游客,推動文旅融合發展。
可持續發展:探索荒漠治理新范式
這座光熱電站的價值遠超電力生產本身:
技術輸出與標準引領:項目的國產化技術體系為全球光熱產業提供 “中國方案”,其熔鹽儲熱、智能鏡場控制等技術已獲多國專利授權。
生態修復模式復制:“光熱 + 光伏 + 治沙” 的金塔模式正在甘肅、青海等地推廣。例如,阿克塞 “光熱 + 光伏” 項目在試驗區域種植梭梭樹,利用光伏板集水技術實現植被成活率提升 30%。
長期環境效益:通過持續的生態修復和植被固沙,項目區將逐步形成穩定的人工 - 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為 “三北” 工程提供可復制的治理樣本。
這座矗立在戈壁的 “金色之塔”,不僅是能源革命的標桿,更是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它用科技的力量將荒漠轉化為清潔能源基地,以生態修復重構人地關系,為全球荒漠化治理和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