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分析 (System Analysis) 的定義可以從多個角度來闡述,但核心思想都是通過分解和理解一個系統,以識別問題、機會和需求,并為后續的系統設計和開發奠定基礎。
從問題解決的角度:系統分析是對現有系統(無論是人工的還是自動化的)進行詳細的調研、分析和理解的過程,目的是找出其存在的問題、瓶頸、低效之處,或者發現新的機會,并明確用戶或業務的真實需求。 它關注“做什么”(what to do)而不是“如何做”(how to do)。
從信息系統開發生命周期(SDLC)的角度:在軟件開發或信息系統項目管理中,系統分析是系統開發生命周期的第一階段或早期階段。它涉及收集、組織和分析數據,以確定新系統或改進系統的功能和非功能需求。 它是將業務需求轉化為系統規范的橋梁。
從結構化和面向對象的角度:結構化系統分析 (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強調通過數據流圖 (DFD)、實體關系圖 (ERD) 和數據字典等工具,將系統分解為功能模塊和數據存儲,關注數據的流動和轉換。
面向對象系統分析 (Object-Oriented System Analysis, OOA): 側重于識別系統中的對象(類)、它們的屬性、行為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通常使用統一建模語言 (UML) 圖(如用例圖、類圖、序列圖)來描述。
從過程和輸出的角度:系統分析是一個系統的、結構化的方法,用于研究一個組織或一個特定領域,以確定對信息系統、業務流程或組織改進的需求。
這東西有什么用呢?用PPT上用的語言組織方式就是:
- 確保滿足真實需求: 避免開發出用戶不需要或不符合業務目標的系統。
- 降低項目風險: 在早期階段發現和解決問題,減少后期修改的成本和難度。
- 提高系統質量: 奠定良好的基礎,有助于構建健壯、高效、可維護的系統。
- 優化業務流程: 不僅分析IT系統,也可能促使業務流程本身的優化。
用直白一些的話說就是:搞清楚這東西是如何工作的,如果用于產品開發就是搞清楚這東西應該如何設計。
核心的方法用最直白的話就是:將一個復雜的,由多個模塊構成的產品/系統先進行分解。分解成構成系統的組件/模塊。然后對每個組件/模塊進行分析,設計,定量分析,確定每個組件/模塊如何嵌入系統,輸入輸出。最終當這些模塊/組件可以在指導要求內連接/集合,按照設計要求組成系統并按照設計預設目標運行的設計/分析方法。
關鍵詞:將整體拆分為模塊(細化),確定模塊的量化參數/控制方法,擬合模塊,系統整體優化。
找個例子來說:家用制冷空調系統
制冷空調的原理看了上面的圖,是不是覺得“也沒啥復雜的嘛”。但是實際上依靠這個原理能受挫空調嗎?搓出來的空調能按照設想運行嗎?
答案是不行,差的遠。那知道了原理,如何搭建一個可以正常運行的空調呢?
我們用系統分析法將制冷空調系統進行分解:
1 確定我們要如何分解。大多數人通過封面的圖片就可以很容易的將整個系統分解為幾個關鍵組件:壓縮機,室內冷卻盤管,室內的熱交換蒸發管,膨脹閥等控制閥體。我們很容易發現其中壓縮機為最關鍵的部件,這個系統圍繞壓縮機構建。實際上我們常說的1.5P,1P空調也是由壓縮機的功率來決定的。壓縮機功率決定了冷凝劑在相變時能釋放的熱量,也就決定了空調這個熱交換系統能轉換的熱量。
2 分別分析/量化組件設計參數。這里我們可以借助AI。(AI真的有效的降低了很多專業知識的獲取門檻)
2.1 壓縮機就以轉子式壓縮機為例 :
滾動轉子式壓縮機的工作原理可以概括為:利用偏心轉子在氣缸內滾動,配合滑片(或葉片)的運動,將吸入的制冷劑氣體進行壓縮和排出。
我們找一份壓縮機的說明書來看壓縮機的主要控制量和適用環境:
從規格書我們可以確定壓縮機的控制參數主要為:入口壓力,出口壓力,進口溫度,出口溫度。入口進入的為氣態的低壓冷凝劑(實際上還有潤滑油),出口為壓縮后的液態的冷凝劑。壓縮的過程冷凝劑從氣態壓縮為液態釋放溫度。
進出口壓力通過閥門來控制,進出口溫度由冷凝器,蒸發器能力來控制。過熱,過冷,過低壓,過高壓都會導致系統無法運行,并出現不同的故障。例如:結霜,非正常振動,停機,冷卻/潤滑油粘度增加導致損壞等等。當然這些故障大部分都可以通過相關部件的控制來規避或者恢復。這里只說理想的正常工作環境是不讓壓縮機超出設計參數。通常我們根據冷凝劑的環路,將整個內部環路分為低壓區(膨脹閥-->壓縮機進氣口);高壓區(壓縮機出口-->膨脹閥 )。
2.2 冷凝器/蒸發器,這個就是用于控制壓縮機的進出口溫度的部件了。冷凝器的制冷能力由盤管長度,鰭片密度/大小,風扇能力決定。如何選擇呢?根據壓縮機進口,出口溫度和膨脹閥能力來決定。
2.3 膨脹閥,我們確認了壓縮機參數。通過壓縮機參數我們來選擇膨脹閥型號,類似于下圖:
通過量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空調是一種在設計參數范圍內正常工作的系統。如果想要不一樣的空調產品,那么產品的規格設計就要更高,關鍵組件的規格要求也要更高。也正是因為整個系統是一個在一定范圍內才能正常工作的產品,在復雜的不同應用環境下(例如:零下-35度)就會出現多種故障,故障管理,化霜等故障恢復在控制功能也是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面只是淺淺地用系統分析法,分析了一個最低標準的空調系統。
實際的空調產品,不管是家用還是商用都要復雜得多,變頻,熱泵,氟系統,水系統,轉子壓縮機,螺桿壓縮機,磁懸浮壓縮機等等,等等。現在還有智能空調,空氣能等等新技術。
不管多復雜的空調系統使用“系統分析法”一步步的細化下去。進行復刻成功的機會很大;至于復制品成本比原品更高就是另一個話題了。~_~
總結一下吧:準確的定義,說明系統分析法的方法論其實很難。因為系統分析法實際是系統思維的應用方式。核心就是利用系統思維方式將復雜系統進行細化/分塊,并對每個細化的組件進行量化分析。如果一次細化后的組件依然難以量化怎么辦?繼續細分,直到能夠量化分析為止。通過OVERVIEW的視角來觀察系統,同時擁有細分量化的,將組件進行抽象數值化的能力。
就我個人的心得,系統分析方法對于理解/認知世界真的很好用。真的有撥開云霧看世界的感覺。
推薦《NASA系統工程手冊》,《系統工程導論》,《工程設計與分析》(Engineering Design and Analysis),《解決問題的方法論》(Problem Solving Methodologies),《系統工程原理》(Systems Engineering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