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綜藝大戰硝煙再起!今年,優愛騰芒紛紛亮出音綜“王炸”:《歌手2025》情懷殺回歸、《亞洲新聲》國際范兒拉滿、《聲聲不息·大灣區季》繼續打“回憶牌”。表面熱鬧非凡,但廣告金主們心里可能直犯嘀咕:這熱鬧,真能轉化成我的銷量熱度嗎?
數據看著挺美:《2024中國綜藝市場報告》說,音綜依然霸占著黃金檔35%的收視份額,商業價值在各品類里也算“尖子生”。 但!數據好看≠錢包鼓脹。音綜這條“老賽道”,可不會自動給品牌撒“新紅包”。哪怕現在內容花樣翻新,觀眾的注意力卻也也是碎得像渣,品牌如何才能把“爆款綜藝”的熱度,實實在在地變成“有效營銷”?這成了懸在大家頭上的大問號。
音綜的黃金位置,難掩傳播模式的疲態
音綜為什么一直以來都是各大平臺手里的香餑餑、主打王牌?這其中道理也很簡單:它能戳中人引發情緒共鳴、粉絲主動刷屏帶動社交裂變、還有其背后粉絲的堅實消費力也不可忽視。
果不其然,《歌手2025》一經官宣,老粉情緒高漲,芒果臺的老搭檔蒙牛也帶著自己當家品牌蒙牛酸酸乳繼續冠名支持,并在官微置頂玩起了“回憶殺”:“從超女快男到歌手舞臺,20年守護你的音樂夢!”強調品牌自“超女快男”時代以來對音樂夢想的長期守護。
圖片來源:蒙牛酸酸乳微博截圖
這是一個經典的“品牌記憶喚醒”案例,也是曾經有效的音樂綜藝傳播路徑:強情緒綁定 + 高曝光引導 = 品牌認知深化。但如今,隨著碎片化時代的來臨,人們的觀看習慣發生了變化,這條路卻越走越窄。品牌使勁刷臉,觀眾可能轉頭就忘。
有意思的是,在最新一期的《歌手2025》播出后,相對于對歌曲本身的討論,最出圈的是觀眾自發玩起了“提酸酸乳回家”的節目梗——據說每位淘汰選手離場時,都會帶上兩箱酸酸乳。于是,“誰又提著酸酸乳走了”成了新一輪社交話題,也在無形中拉高了品牌存在感。與其說這是一次“露出”,不如說是品牌進入了節目語言系統,被真正“寫進”觀眾的記憶里。
圖片來源:小紅書
音綜黃金賽道仍在,但傳統的品牌打法卻逐漸顯露疲態。品牌想刷存在,更要爭語境;與其一味追求曝光密度,不如尋找一個觀眾愿意開口的“內容梗”,讓傳播變得自然、有趣、有用。對品牌來說,這不僅是一次話語轉變,更是對綜藝營銷底層邏輯的再理解。
品牌投得起,觀眾記不住?
高門檻讓廣告主不得不“謹慎下注”。以歌曲版權為例,一首歌平均版權費高達10–15萬元,甚至有歌曲報價高達100-150萬,一期節目幾十首歌起步,僅此一項就是不小的費用,再加上明星出場、后期制作、平臺抽成……整體費用高昂。
而這筆“重金”,卻可能換來兩種風險:
·節目不爆,熱度不夠,品牌沉沒;
·節目爆了,觀眾只記得節目,不記得品牌。
最典型的是《聲生不息·大灣區季》的贊助商品牌“謝添地”——在節目中Logo反復出現,字幕角標、彈幕層、舞臺背景、主持人介紹都不放過。雖然曝光量驚人,但也讓觀眾產生誤解,甚至有人調侃:“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但所有歌手都叫謝添地。”
圖片來源:《聲生不息》綜藝截圖
另一個案例,《歌手》中每次公布排名前,都會“儀式性”喝一口百歲山,意圖是增強品牌記憶點。但這種“機械露出”形式,缺乏內容關聯支撐,也難以成為轉化閉環。
圖片來源:《歌手》綜藝截圖
說到底,綜藝營銷不是靠“砸錢砸出存在感”,而是靠內容打動人心、靠創意留下記憶。觀眾早已不是單純的“看客”,品牌想要被記住,需要學會用節目講故事、用情緒做連接,成為節目世界觀的一部分。只有當觀眾自然而然地把品牌當作節目的一部分,甚至愿意把這份體驗帶到生活里,這筆投入才算真正值當。
花式自救,優愛騰芒的商業化路徑探索
值得注意的是,品牌焦慮的背后,平臺本身也在經歷結構性挑戰。
據胖鯨觀察,今年阿里大文娛升級虎鯨集團,在未來對優酷而言勢必也將需更直接面對市場化競爭中,未來商業變現壓力大增;同時,騰訊視頻2025年并未推出有行業聲量的大綜藝IP,在招商端略顯被動;愛奇藝盡管形態創新頻出,但真正能支撐起全年流量與營收的長線音綜依然缺席;而芒果TV則面臨老IP價值消耗的問題,《歌手》《浪姐》《聲生不息》之外,新增綜藝儲備相對薄弱。
這也促使平臺不得不主動求變——例如芒果TV打造的院人宇宙,以《名偵探學院》的“獨立”運營為起點,將“院人”打造為IP單元,通過“會員+單集付費”的To C模式拓寬變現通路;同時,以“南波萬”等衍生品牌撬動電商場景,強化內容與消費的聯動閉環。
騰訊近期提出的“微綜藝計劃”也是相似的解題思路,通過降本提效方式,以輕量內容撬動會員價值與后鏈路商業開發——簡而言之,在存量競爭中,提升單用戶付費效率已成為平臺的新增長公式。
圖片來源:名偵探學院微博
但這些解決思路也隱含風險,像To C變現邏輯更重,但用戶習慣真能培養起來嗎?
微綜藝確實便宜,但內容吸引力能撐住商業鏈條?這些模式是否真能成為破局通路?品牌方是否也能參與其中,催生出新的綜藝合作形態?答案還需要時間驗證。
在平臺主動求變的同時,品牌方也在調整策略,過去依賴單點曝光和短期流量的“貼片式”思路,已難以支撐當下多元、分層的傳播環境。
不論是和頭部綜藝綁定,還是借明星個人影響力出圈,品牌越來越傾向于去“共建故事”——把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植入到節目里,再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持續內容運營,讓品牌不只是一個“露出的LOGO”,而是變成節目語境的一部分,和觀眾一起“活”在內容中。品牌在挑選合作綜藝時,看的已經不只是節目有沒有熱度、有沒有話題,更關注這個IP能不能持續做下去、能不能養出長期價值。
正是在這樣的趨勢下,綜藝營銷開始向“共創型”轉型,營銷價值的衡量標準也在同步演進。
露出不如共創,綜藝贊助在進化
在“內容即傳播,傳播即產品”的語境中,品牌曝光的價值早已不止于“看見”。真正有效的綜藝營銷,應當具備三大維度:
線上互動:邊看邊買,實現轉化
節目中的產品可以直接跳轉購買入口,形成即時轉化閉環。
線下還原:場景復制,制造沉浸感
打造聯名門店或體驗場景,讓節目氛圍沉浸式延伸至線下生活。
社交共創:UGC驅動,裂變傳播
鼓勵用戶生產內容、模仿挑戰或參與討論,讓品牌成為社交語境的一部分。
綜藝新營銷三大維度(胖鯨制圖)
以樂事為例,《種地吧3》中其“春收馬鈴薯”主題營銷堪稱教科書式打法:
樂事沒有選擇傳統的貼片廣告或直白口播,而是以更沉浸的方式介入節目——讓成員化身“春收體驗官”,親身參與馬鈴薯從播種到采收的全過程。
鏡頭聚焦在智能化種植場景,逐步構建出“新鮮直采”的品牌認知。在節目播出過程中,產品可一鍵跳轉至購買界面,快速實現轉化;而在線下,品牌又還原節目場景開設聯名門店,限定周邊上線即售罄。對消費者來說,購買的已不只是薯片,更是一份“與少年同行”的參與感和情感記憶。
圖片來源:樂事公眾號
這正是綜藝營銷的關鍵精髓——“設計強關聯內容”,讓品牌成為故事的組成,而非背景墻。唯有真正把品牌故事嵌入觀眾情緒軌跡中,才能在節目之外繼續生長,轉化為可衡量的商業成果。
結語
音綜還在熱,但平臺和品牌都越來越冷靜。
單靠熱搜和榜單已撐不起一整條營銷鏈,品牌要的不是露個臉,而是真正“共創內容”、帶動轉化。平臺想的是降本增效,品牌想的是精準ROI,觀眾想的是好看又有參與感——真正能三方共贏的綜藝營銷模式,還在路上。
音綜依然熱鬧,但品牌不能再等節目出圈才入場;真正的機會,藏在前置共創與內容深耕里——營銷的未來,不再靠「露」,而靠「融」。
作者:Mari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