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琛
江湖傳言,文字的盡頭是編制,編制的盡頭是法院。
本以為那是對穩定與體面的向往,沒曾想,貴陽市白云區的王冰青法官:
用一份36頁、120多處瑕疵的判決書。
給這個傳言賦予了全新的黑色幽默。
這份文書:
關乎施世國七年的自由。
也順便挑戰了公眾對錯別字的容忍底線。
咱們先不說案子本身的是非曲直,單看這份判決書的文采,就足以讓人嘆為觀止。
公司名號說沒就沒一半,仿佛遭遇了精準的定點清除;
證人姓名隨機替換,可能是為了保護隱私,也可能是輸入法的心血來潮。
至于法律術語,更是體現了王法官不拘一格的創新精神,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愣是演繹出了五種以上的變體,堪稱法學界的:
行為藝術。
數字,在這份文書里更是活潑得像個孩子。
一會兒兩千多萬的損失,轉眼就可能縮水到兩千多塊,這種萬倍的彈性,讓見慣了股市風浪的老股民都自愧不如。
利潤目標從“100萬”到“150萬”的飛躍,也只在彈指一揮間。
這種對數字的掌控力:
不去金融街當個操盤手可真是屈才了。
而全篇的點睛之筆,莫過于那句“受賄款項人民幣二十萬元予以沒刷,上繳國庫。”
一個“刷”字,意味深長:
是王法官覺得這錢需要物理凈化一下再入庫?
還是暗示了某種不為人知的操作流程?
這等深意,我等凡夫俗子確實難以揣摩,只能說,王法官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已經臻入化境。
施世國的母親,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捧著這份“杰作”,心如烙鐵。
她想不通,自己眼中兢兢業業,恪守底線的兒子,怎么就成了罪犯。
她更想不通:
一份蓋著國徽的法律文書,為何能錯得如此坦蕩。
對比之下,去年浙江諸暨法院也曾因判決書百余處錯誤引發軒然大波。
面對洶涌輿情,浙江方面迅速響應:
連夜道歉,啟動追責,將案件發回重審。
一套組合拳下來,力求平息風波,修補裂痕。
這種反應速度和處理姿態:
至少在表面上,給足了公眾一個交代。
反觀咱們貴州白云區法院,面對這份錯誤密度更高的大作,至今穩如泰山。
王冰青法官依舊是媒體口中的全國刑事審判先進個人、貴陽市十佳忠誠衛士。
她曾豪言,如果一百件案件辦錯了一件:
對于當事人而言,就是百分之百的錯誤。
還說保證案件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現在看來,歷史確實會記住這份判決書,但可能是以一種反面教材或者奇聞軼事的形式:
王法官的百分之百的錯誤論,用在施家身上,倒也精準。
施母在端午節寫下泣血長文,細數庭審中的憋屈,質疑證據的采信,甚至還引用了法條和案例。
字里行間,是對程序正義的:
卑微渴求。
她還給王法官送上了一份特別的祝福——愿其親身體驗不公,方知公正可貴。
這份祝福,帶著生鐵的冰冷和絕望的灼熱。
一份判決書,從起草到簽發,層層把關。
當120多處錯誤都能順利通關,我們不禁要問:
這些關卡,是虛設的裝飾,還是集體夢游的產物。
浙江展現了其反應速度和處理姿態,而貴州則似乎選擇了另一種境界:
巋然不動的冷漠。
只是,當法律文書的嚴謹性被消解成一個個段子,當民眾對司法的信任在這些低級錯誤中一點點流失,這種境界,又能維持多久呢?
或許,王冰青法官只是想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告訴我們:
生活遠比小說精彩,而法律文書,有時候也可以很有想象力。
只是這份想象力,對于施世國和他的家庭而言,過于沉重了。
寫于2025年6月3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