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用無情拒絕誘惑,用狠心割掉交集…飄不到愛人的眼里”句感賦七絕。
七絕 落花辭 其一
曾信春幡能系日,翻成劫火照空枝。
亂紅不度青鸞鏡,猶向寒溪寫舊癡。
“曾信春幡能系日”,“春幡”在古代是立春日的傳統習俗用品,人們會制作春幡來迎接春天的到來,它象征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對時光流轉的挽留。“系日”則源于古代的神話傳說,表達了人們想要留住時光、阻止歲月流逝的強烈愿望。
此句開篇便透露出一種天真而美好的憧憬。詩人曾經堅信,那小小的春幡能夠像神奇的力量一般,將時光緊緊系住,讓美好的瞬間永恒。然而,這種美好的幻想在現實的沖擊下很快破滅,為全詩奠定了一種哀傷、無奈的基調。
“翻成劫火照空枝”,“劫火”是佛教用語,指世界毀滅時的大火,代表著一種巨大的災難和毀滅力量。“空枝”則描繪了春天逝去后,樹上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象征著繁華的消逝和生命的凋零。
與上一句的美好憧憬形成鮮明對比,這句詩揭示了現實的殘酷。曾經的美好愿望不僅沒有實現,反而引發了一場如同“劫火”般的災難,將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焚燒殆盡,只留下空蕩蕩的枝頭。這種巨大的落差,讓詩人感到無比的絕望和痛苦。
“亂紅不度青鸞鏡”,“亂紅”指的是紛紛飄落的花瓣,它們在風中無助地飛舞,象征著生命的短暫和無常。“青鸞鏡”在神話傳說中是青鸞鳥棲息的鏡子,也常被用來比喻美好的事物或理想的境界。
花瓣在風中飄落,卻無法越過那面象征著美好境界的“青鸞鏡”,暗示著詩人內心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被現實所阻隔,無法實現。這種無奈和失落的情感,進一步加深了詩歌的哀傷氛圍。
“猶向寒溪寫舊癡”,“寒溪”給人一種清冷、孤寂的感覺,它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之處。“舊癡”則指的是詩人內心深處那份始終難以忘懷的癡情和執著。
盡管一切都已消逝,現實如此殘酷,但詩人依然無法放下心中的那份癡念。他獨自一人來到寒溪邊,試圖用手中的筆將過去的癡情一一寫下。這一行為既表現了詩人對過去的執著和不舍,也透露出一種深深的無奈和悲哀。
七絕 落花辭 其二
絳樹三千焚作讖,銀潢十二鎖重門。
任他花信欺玄鬢,自縛春蠶繭外魂。
“絳樹三千焚作讖”,“絳樹”在古代神話與文學作品中常象征著美好而絢爛的事物,這里“三千絳樹”極言其數量之多、之美,營造出一種繁華絢麗的景象。“焚作讖”則將這美好的一切付之一炬,“讖”本指預言吉兇的文字或征兆,此處暗示著這場毀滅并非偶然,而是命運早已注定的悲劇結局。
此句開篇便營造出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與情感震撼,以“焚”這一激烈動作,將美好事物的瞬間消逝展現得淋漓盡致,透露出詩人對命運無常的驚愕與無奈,以及對繁華易逝的深深惋惜。
“銀潢十二鎖重門”,“銀潢”指銀河,在古代神話中是天界與人間的分界線,象征著一種遙遠而神秘的境界。“十二”在中國文化中常具有特殊意義,可表示數量眾多或具有完整性。“鎖重門”則形象地描繪出一種封閉、隔絕的狀態,仿佛將美好與希望都囚禁在這重重門戶之后。
這句詩進一步強化了命運的不可抗拒性,通過“銀潢”的浩渺與“十二重門”的森嚴,暗示著詩人被命運的枷鎖緊緊束縛,無法掙脫。同時,也流露出詩人對自由與美好的渴望,以及面對現實困境時的無力感。
“任他花信欺玄鬢”,“花信”指花開的信息,常用來象征時光的流轉與季節的更替。“玄鬢”指黑色的鬢發,代指青春年華。此句中“欺”字運用得極為巧妙,賦予了“花信”以人的情感與行為,仿佛時光故意捉弄詩人,加速了青春的消逝。
詩人以一種無奈而又略帶憤懣的口吻,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與抗爭。盡管知道時光無情,但面對青春的漸行漸遠,仍不禁心生怨懟。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使詩句更具感染力,讓讀者深刻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痛苦與掙扎。
“自縛春蠶繭外魂”,“春蠶”在中國文化中常象征著奉獻與執著,“繭”則是春蠶吐絲所作,代表著自我束縛與禁錮。“魂”則強調了詩人的精神世界與內心情感。此句中“自縛”二字,生動地描繪出詩人在情感與命運面前的無奈選擇,明知被困,卻仍無法掙脫。
這句詩深刻地揭示了詩人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一方面,詩人對愛情、對美好事物有著執著的追求;另一方面,現實的種種困境又讓詩人感到無助與迷茫,只能將自己束縛在情感的繭中,獨自承受著痛苦與煎熬。這種自我束縛的狀態,既體現了詩人的無奈,也展現了其對愛情的忠貞與堅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