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你聽過別人這樣說娃嗎?
“這娃腦門大,真聰明!”
“看這娃機靈的小眼神,長大準是個學霸!”
“你家娃手靈心巧的,真是個人才啊!”
說實話,當媽媽后,我最煩聽到這些以“面相”評價孩子的話。但最近查資料才發現,這些"老話"居然真有一定科學依據!
孩子這三個部位長得突出,可能真是智商高,有福氣的信號,快看看你家娃中了幾個?
一、額頭寬闊、飽滿
有句老話說:額頭寬,腦子轉得快!說白了,就是說額頭寬的人比較聰明。
這可是有一定道理的。你知道嗎?
額頭后面那塊地兒,叫“前額葉”,管著邏輯思維、專注力這些"高級功能"。就像手機的CPU,這塊發育得好,娃處理信息、解決問題就賊溜。
而且,大腦門的孩子往往“神經可塑性”更強——簡單說,就是腦子像塊超級海綿,學東西快,轉起彎來也靈活。
比如別人背古詩需要五六次才能正確背下來,而腦門大的孩子可能三次就能背下來;解個數學題,別人只會一種方法,而腦門大的孩子可能舉一反三,有兩三種解題方法。
我閨蜜的兒子峰峰就是個典型。
三歲搭積木就能先在心里規劃好底座要多大,三層樓該怎么搭,不像別的孩子拿到就亂堆。
后來看科普才知道,額頭寬的娃大腦神經可塑性更強,就像一塊柔軟的橡皮泥,能被外界刺激塑造成各種形狀。
這就意味著他們學東西快,遇到問題能靈活轉換思路。
但是,家里有 "寬額頭小寶貝" 的,別光高興,家長得跟上節奏。
平時可以和娃玩些數學小游戲,比如分糖果,讓他們想想怎么平均分給爸爸媽媽;或者來個拼圖挑戰,從簡單的動物拼圖開始,慢慢增加難度。
這些活動能幫他們把天生的優勢發揮出來,將來學習規劃和分析能力肯定差。
二、眼睛明亮有神
最近我看了《視覺神經科學》的研究才明白,眼睛明亮有神的娃,視覺系統和大腦配合得特別好。
他們的大腦就像個高效的信息處理站,能快速捕捉外界的各種細節,然后在腦子里進行分析和存儲。
這種超強的觀察力,可是學習的重要法寶。
學語言時能注意到發音的細微差別,認數字時能發現形狀的不同,就連以后寫作文,也能把細節描寫得生動形象。
我小侄女,有雙會說話的大眼睛,炯炯有神。小時候帶她去公園,她能發現樹葉背面趴著的小瓢蟲,能記住那朵花開了幾瓣。
現在上小學二年級,看圖說話回回滿分,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當然啦,后天的培養也是很重要的。
我們平時多帶孩子去探索自然,看看花花草草的變化,說說樹葉的形狀、顏色。
一起讀繪本時,讓他們找找畫面里隱藏的小彩蛋,比如角落里的小動物;還可以鼓勵他們把看到的故事講給你聽,鍛煉表達能力。
這樣,觀察力和創造力就能一起提升,娃以后學習肯定更輕松。
三、手指靈活自如
有沒有發現,有些娃天生就會玩各種精細動作?我同事家閨女四歲就能用剪刀剪出整齊的線條,五歲會編手鏈,小手靈活得讓大人贊不絕口。
老一輩說 "心靈手巧",真是一點沒錯。
你知道嗎?手指頭是全身神經末梢最密集的地方,號稱“第二大腦”。娃捏、揉、抓、穿、系…每一個小動作,都是給大腦送信息,刺激大腦發育。
所以啊,手指動得越多,大腦收到的信號就越多,神經連接也就越復雜,娃自然就更聰明。
著名神經科學家弗蘭克?威爾遜在《手》里說過,手指靈活的孩子,邏輯推理和空間想象力都不會差。
想想也是,搭積木時要考慮怎么放才能穩,折紙時要琢磨怎么折出形狀,這些動手過程其實都在鍛煉大腦。
所以,別嫌娃玩橡皮泥臟,別覺得他們拆玩具麻煩,這些都是在鍛煉小手,更是鍛煉大腦。
在家里,爸爸媽媽要多給他們動手的機會。
可以一起做手工,比如用紙折小船、用黏土捏小動物;玩拼圖、串珠子也是不錯的選擇,既能鍛煉手眼協調,又能讓大腦更靈活。
小書蟲媽媽育兒感悟:
長得 "突出",更要教育得當!
額頭寬的娃,多帶他們玩邏輯游戲,讓大腦越練越厲害;
眼睛亮的娃,多給他們觀察的機會,讓他們多去探索世界;
手指巧的娃,多支持他們動手,讓小手盡情發揮。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些身體特征只是給了他們一些先天的優勢。
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耐心和引導,用科學的方法,把這些優勢變成孩子成長的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