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國內發病率約為0.4%~0.7%,每年新增病例約40萬,其中兒童是高發人群。由于兒童大腦皮層處于快速發育分化期,功能尚未穩定,發病高峰集中在3歲以內和青春期前期,更需要科學認知與細致關愛。
一、認識兒童癲癇
多樣表現與應對要點
癲癇由腦皮層異常放電引發,病因復雜,涵蓋遺傳因素、腦結構異常、感染、代謝障礙等,部分病因尚未明確。其臨床表現遠比人們熟知的“羊角風”更豐富:既有全身強直陣攣性抽搐,也有凝視發呆、動作停頓等失神發作;可能出現局部肢體抖動、點頭等細微動作,還會伴隨幻嗅、肢體麻木等感覺異常,甚至面色改變、惡心等自主神經癥狀,以及恐懼、性情改變等精神表現。
孩子發作時,家長需保持冷靜:立即移開周圍危險物品,保護頭頸避免受傷,將孩子側臥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切勿強行按壓肢體或往口中塞物。同時,準確記錄發作時間與表現,視頻拍攝尤為重要,為后續診斷提供關鍵依據。
二、精準診斷
科技助力明辨病因
癲癇診斷需結合病史與多維度檢查,同時與屏氣發作、暈厥、抽動癥、熱驚厥等疾病鑒別。在此過程中,科技手段發揮著重要作用:長程視頻腦電圖、高密度腦電圖結合AI分析技術,顯著提升異常放電的檢出率與定位精度;高分辨率MRI、PET-CT等影像技術能精準發現細微腦結構異常;基因測序技術則助力明確遺傳性病因,為精準治療奠定基礎。
三、多元治療
科技賦能可控可治
兒童癲癇大多可治可控,治療需立足病因:
- 藥物治療是基礎,新型抗癲癇藥物副作用更小、療效更優,治療藥物監測技術可實現個體化劑量調整;
- 基因靶向治療嶄露頭角,如針對特定基因變異的司替戊醇、加納索龍等藥物,為罕見類型癲癇提供新方案;
- 神經導航、立體定向腦電圖等技術讓手術治療更精準,適用于藥物難治且病灶明確的病例;
- 迷走神經刺激術等神經調控手段,為無法手術的患者帶來希望。
此外,遠程醫療、智能穿戴設備、數字化健康檔案等科技工具,正推動癲癇管理向“科技+醫療+人文”融合模式發展,讓長期管理更便捷高效。
絕大多數患兒癲癇經規范治療可有效控制,能回歸正常生活軌跡,家長朋友請不要過于焦慮。科學診治、規范管理,定讓更多癲癇兒童在關愛中順利成長,能去擁抱美好的未來!
專家介紹
王三梅,解放軍總醫院第七醫學中心兒童神經科副主任醫師。擔任全軍優生優育專業委員會出生缺陷干預組委員,北京醫學會兒科學分會小兒神經專家委員。發表論文40余篇,編譯著作8部。
擅長領域:兒童內科疑難重癥疾病,小兒癲癇 、腦炎 、腦癱 、兒童孤獨癥、各種腦損傷神經修復等疾病診治。
出診時間:周二/五上午(第七醫學中心)
主管| 解放軍總醫院政治工作部
主辦| 宣傳處融媒體中心
來源 | 第七醫學中心
圖文 |王三梅 侯 豫
刊期 | 第2889期
總編:熊 剛
主編:張 奎
編審:張 密 李笑一
編輯:劉超英
郵箱:jfjzyy01@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